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基本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预期。与整体经济增速回落相适应,物流与生产资料市场增速适度减缓,但依然保持较快发展,有效支撑了经济增长,未形成瓶颈性约束。
A 运行特征1
市场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提高
根据采购经理指数 (PMI)调查资料,2011年上半年制造业PMI呈现回落走势,平均值为52.4%,低于2010年同期1.7个百分点、高于2009年同期1.3个百分点。显示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抑制了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市场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提高 (详见图1)。
一是市场流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在回落中趋稳。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核算,上半年,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下同),同比增长14.3%,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8.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同期,社会物流总额为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4.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回落速度呈减慢之势。
另据工信部提供的铁路运输数据,6月份,全路货物发送量3.2亿吨,同比增长6.6%。其中,矿建物资增速最高,达到18.5%,其次是化肥农药增长11.7%,而化工、水泥、粮食、石油等产品及冶炼物资等发运量则有不同程度下降。从走势上更是体现出稳步增长的基本特征。
二是市场需求增长的稳定性明显提高。2011年以来,主要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市场需求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据对30种主要生产资料按可比口径统计计算 (下同),1~6月,市场总需求 (包括国内市场需求+出口)同比增长11.3%,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回落12.2个百分点,比今年1~3月增速回落了0.8个百分点。从各月需求情况看,体现出需求规模在稳步提高,增速也更趋平稳的特点。而同比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实际需求趋稳和出口增势减缓,二是受对比期基数变化的影响 (详见图2)。
B 运行特征2
供需结构有所改善 增势较为均衡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以能源与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重化工业总体呈现波动中下滑的发展趋势。如,6月份能源与原材料产品制造业PMI大幅回落到50%以内,回落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生产用制成品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位于50%以下,反映出重化工业发展明显减速。从重点产品生产情况看,煤炭、焦炭、粗钢、钢材今年上半年的产量同比增速比去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下降5.6、9.7、11.5和13.3个百分点。
据对30种主要生产资料按可比口径统计测算,上半年,新增资源(生产加进口)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市场总需求 (国内需求加出口)增长11.5%,增长态势较为均衡,供需差率较小,只有2个多百分点。从我们多年对市场监测的经验来看,供需差率保持在2%~3%,即表明市场整体供需关系良好 (详见图3)。
C
运行特征3
价格在持续攀升中出现涨势减缓走势
根据制造业PMI中的购进价格指数数据,上半年该指数已从70%左右高位逐步回落到6月份的56.7%,显示出价格涨势趋于减缓。
从监测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6月份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在经历了从去年8月份开始的长达10个月的持续上涨之后,走出了高位回落行情,当月环比价格下降0.4%。从各月情况来看,前5个月环比分别上升0.9%、1.9%、0.8%、1.4%和0.6%,1~6月份累计同比上涨11.1%。从与2000年12月份的定比指数来看,4月份价格总水平就已刷新历史纪录,到5月份又创出新高,达到51.6%,6月份开始出现高位回落,至51.0%。这一走势变化初步显示,4、5月份我国生产资料价格似已触顶,从6月份开始呈现出高位回落迹象 (详见表1)。
D 趋势
预计全年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可达到46万亿
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情况看,虽然增长速度出现了回落的趋势,但稳步较快增长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尤其是6月份,工业生产增速提高,二季度GDP增速仍达到9.5%。结合整体经济走势,考虑到7、8月份是工业生产和基础建设淡季,预计近期物流与生产资料市场将维持平稳增长及增速有所回落的走势。9月份后,随着需求旺季的到来,市场需求将逐步攀升,同时物价上涨的压力可能进一步缓解,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减弱,预计四季度经济稳步增长态势将得到巩固和增强。
根据上述分析,估计下半年生产资料市场总体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价格维持高位趋稳的基本发展格局。
预计,下半年主要生产资料市场供需能够保持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维持高位震荡或小幅回调的走势。全年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和社会物流总额将分别达到46万亿元和160万亿元左右,可比增速均可能达到14%左右,这个规模和速度是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的,完全可以支撑9%左右的经济增长水平;全年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仍将比上年上升10%以上。
E 问题与建议
调控可从缓增长、控通胀向稳增长、控通胀转变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增强,经济增长向适度平稳方向发展,市场整体供需关系较为合理,价格上涨势头受到初步控制,但市场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企业发展环境较紧,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上游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但下游产品价格难以转嫁,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盈利水平下降;另一个方面是流动资金出现结构性紧张,使得企业发展环境收紧。
根据物流业PMI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物流业中间投入价格维持高位,基本在62%~67%之间,而收费价格低位徘徊,基本在50%~53%之间。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流企业虽然运行成本依然较高,但由于自身实力弱小,难以通过议价涨价转嫁成本压力。今年1~5月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9%,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33%,主营业务成本增幅高于主要业务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增长4.2%,增幅同比下降33.2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低23.7个百分点。在物流成本上升和物流服务价格偏低的双重影响下,加上资金趋紧,物流企业经营困难较大,发展后劲乏力。
二是国内需求增长势头需要巩固。从制造业新订单指数来看,呈持续回落态势,6月份回落到50.8%的水平。从产成品库存指数来看,6月份,该指数为51.0%,比5月份上升1个百分点,成为制造业PMI各项指数中惟一的一个环比上升的指数。在生产指数持续回落的情况下,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也反映出国内需求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受世界经济,尤其是欧美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影响,今年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虽然保持在50%以上,但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最近又出现明显下滑。6月份回落到50.5%,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反映出国内外需求增长较为疲软,对此要引起密切关注。
三是推动物价上涨因素较多,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以及全球极端气候增加背景下,物价上涨的 “推手”较多,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下半年仍需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注意加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
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建议:
一是宏观调控目标从缓增长、控通胀向稳增长、控通胀转变。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两难冲突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前两年,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政策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强劲复苏,但同时也导致了通胀水平的上升。今年上半年,正是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导向下,我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通胀势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缓增长、控通胀的局面有所显现。
下一阶段的调控目标应该从缓增长、控通胀转变为稳增长、控通胀。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要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防止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过快下降。为此,建议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要注重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实行差别调控,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二是采取综合手段治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 “控”,就是要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第二个阶段就是 “稳”,要巩固前期调控的成果,防止物价涨势的反弹;第三个阶段就是 “治理”,从根本上消除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从经济发展的变化看,治理通胀要进入巩固成果的阶段。因此,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要顺势而为,不宜再采取过于激进的调控措施。
从长期看,治理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当前,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是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其原因在于之前国内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推动了物价的过快上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导致通货膨胀的还包括自然灾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因此,在通胀过快上涨势头初步受到控制的情况下,要结合配套措施来治理通胀。
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化解通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理顺价格机制,消除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不合理收费现象。第三,要运用财政手段如减税来缓解价格上涨压力。我国目前的税制格局中,流转税类比重偏高,这些税收都会被企业列为产品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最终从商品的价格中体现出来。因此,适当降低流转税,有利于降低整体的物价水平。
三是改善发展环境,激活微观经济活力。
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多方面着手,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二是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升级,为经济发展加注动力;三是积极落实国务院的要求,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由此推动经济效率提升。(陈秀芝 陈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