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铅酸蓄电池污染问题
稿件来源:本报讯
借一位铅酸蓄电池企业老总的话说,现在的困境源于过去我们做得不够。 此次堪称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整治,对铅酸蓄电池产业来说,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契机。但我们也看到,行业长时间、大面积的停产整顿,也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首先,停产企业直接面临债务、贷款偿还,应收账款不到位,销售合同违约等经济纠纷,以及失业员工的生活安置、工资结算、劳动合同纠纷等问题。 在出口占据90%以上的广东地区,这一问题尤为严峻。据当地一企业负责人对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若长期停产致使外贸订单不能如期完成,大部分企业将面临国外客户的索赔,罚款金额可能高达上千万美元。 其次,大范围停产还引发了上、下游产业的动荡。铅原料库存量的剧增,终端市场的需求断链,直接导致铅酸蓄电池的价格上涨和市场的严重短缺。该产品广泛用于通讯电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国防军工等领域,尤其是在太阳能系统、风能系统、电动车等新能源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时间大范围停产,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秩序。 同时,在不少地区,由于何时复产还是未知数,相关企业纷纷自救,不少已将设备拆运至其他地区,也有的选择兼并防护距离达标的小企业,还有的则是在其他地区新建厂房。 而如果监管不到位,这在转移落后产能的同时,还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重复投资并且导致污染的扩散。对此,铅酸蓄电池行业内有 “散养”和 “圈养”之说,而较之分散设厂、四处布点的 “散养”,有计划地将企业集中在依法设立的工业园区内 “圈养”,将更有助于该行业污染的防控和监管。 同时,企业的大量关闭和停产造成了大批工人的失业,这无疑将引发更多的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而这一现象已在广东和浙江普遍爆发,尤其是在浙江诸暨。据了解,数千名铅酸蓄电池企业的失业工人不但涌向医院要求进行血铅检测,还聚众找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闹事,索要赔偿。因此,关停企业的善后工作,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面临的一项艰难工作。 有一点应明确,那就是作为再生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的一种能源产品,铅酸蓄电池产业本质上已不再是一个不可控的污染行业。以铅酸蓄电池第二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为例。其用铅量占美国用铅总量的95%以上,但其铅酸蓄电池生产造成的铅排放仅占全美国总铅排放量的1.5%。这充分说明了铅酸蓄电池生产产生的污染是可控的。 而之所以发生各种污染问题,固然跟部分企业单纯追求利益、无视环保法规、不执行防护措施密不可分;也与行业准入门槛过低、企业良莠不齐、无序竞争有关;但也是长久以来相关法规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执法松懈、监管力度欠缺,以及社会防护意识淡薄的后果。 箭已离弦,整治的大幕已经拉开,要妥善、尽快解决铅酸蓄电池污染这一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除了健全、完善现有法规、标准,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出台准入条件淘汰落后外,最为关键的还在于提高环保意识、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手段、措施以及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等。 再完整、科学的法规,企业不去落实或者是执行不到位,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企业的本性在于逐利,政府的职责在于引导和管理,因此,铅酸蓄电池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除企业自律外,还需各地政府、环保部门真正承担起环保监管的责任,真正地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本报记者 李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