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着内部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挤压,资金链本已岌岌可危,局面更加严峻,困难程度可能接近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资料图片)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一向公认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中小企业调查提出 “双缺口”理论(中小企业存在资本缺口和债务缺口)以来,这一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认并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先天不足:自身的积累低、实力弱、风险高、管理不规范,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相应地,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金融信贷资源供需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集中表现为少数大企业占有了大量信贷资源,而大量中小企业却往往被银行拒之门外。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政策环境趋紧,信贷资源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为突出,大量小企业面临资金链随时断裂的风险,同时却借贷无门。如何有效研究与破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局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A 现实情况一
横向比较: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问题更加严峻,信贷资源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相关统计表明,在过去十年间,国有银行80%以上的信贷资金投向了大企业,而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不到30%。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型企业在贷款申请时备受冷落,80%的中小企业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仅占企业总数1%的大企业成为银行竞相贷款的对象。一方面是大量小企业时刻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威胁而贷款无门,另一方面却是大企业在充足的银行授信额度下,纷纷将信贷资金投向主业以外的金融、房地产投资投机领域,甚至以较高的利息转贷给中小企业。
B 现实情况二
纵向比较:货币政策趋紧下尤为严重
目前,为了降低通胀压力,我国已由以往的宽松货币政策重回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已经进入上升通道,紧缩趋势已经形成。 “双缺口”理论曾经深刻指出,在国家进行金融管制的时候,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进一步扩大。这就意味着在获取信贷资源方面本已举步维艰的中小企业,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更是雪上加霜,资金链条更加脆弱。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着内部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挤压,资金链本已岌岌可危,局面更加严峻,困难程度可能接近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有报道称,浙江、广东沿海一带中小企业密集地区已经出现众多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现象。在 “两率”(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升、信贷继续收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融资环境必将更加严峻。
C 具体特征
小微型企业问题突出信贷依旧是融资主渠道
一是主体突出:小微型企业融资难。
我国小企业融资境况明显难于中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真正难点是小微型企业。一是大银行的小企业客户数量非常少。截至2010年底,四大行的小企业客户量也没有一家突破10万家,其中农行最多,达到6.2万家,工行约5.2万家,最少的中行仅1.6万家。二是银行统计项下的小企业贷款比重仍然很低。2009年一季度,中小企业新增贷款1.1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17.6%。其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只有3.75%,低于2008年5%的比例。三是在政府干预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未根本改观。2009年全年银行系统中小企业贷款实现了5.5%的增幅,在银监会 “两个不低于”政策下,2010年小企业贷款新增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虽然增速有所提高,但目前只是处在起步阶段。
二是范围广:已成为社会层面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从解决就业的社会效益看,每1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带动就业的人数,小企业为2.3人,中企业为2人,大企业为1.22人 。可以说,小企业是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一大主力,对于提供就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影响深:信贷融资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比例很低。有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仅有1.3%来自直接融资。研究表明, 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资本和内部收益留存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股权融资占不到1%。目前中小企业对外源性融资还有着很大的依赖,尤其又依靠信贷融资作为其主渠道。由此来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还在于信贷融资难。
D 成因探析一
市场失灵是问题本质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这种失灵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认为其高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未获得贷款是因为金融机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对项目予以拒绝,却忽视了自身没有遵循商业规则,比如不能提供完备的商业计划或申请资金支持的资料;另一方面银行却认为自己是在按照商业规则办事,对企业的投资项目本身缺乏了解。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商业银行要遵循自身资金安全性以及收益性的目标约束,而中小企业自身资信状况严重不足,再加上信息不充分,在社会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市场竞争 “优胜者得”的原则使得中小企业信贷难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行为选择的自然反映。
但是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目标之外的社会意义,任何国家和社会又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当市场这一 “看不见的手”在此处失灵时,需要政府这一 “看得见的手”来积极介入和有效干预。
E 成因探析二
风险分担乃症结所在
市场失灵的症结所在是银行信贷的风险分担问题:银行按市场准则进行选择自然会回避风险,最后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难。而简单地以硬性的指令来强制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短期内可能发挥一定效力,但长期来看任何对市场的粗暴干涉都将被市场规律证明非常脆弱。
应当尊重市场、弥补市场不足,构建一种有效的风险传导分担系统,让市场主体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外增加的风险得以分担,用市场化方式来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通过适当的政策安排构建起合理的风险传递体系,将银行承担的额外风险适当在银行、担保 (再担保)、保险 (再保险)、政府等相关主体之间形成有效传递和分担可能是一种有效选择。调动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这一系统中来,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摊风险;明确各主体的相应职责行为边界及协调统一,有助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F 成因探析三
突出表现是信息不对称
融资难成为困扰中小企业的长期问题,突出表现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分为银企之间、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四种信息不对称情况,其中又以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显著。
第一,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根据银监会于2008年6月所做的一项统计,全国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高达22.1%,比全国贷款的平均水平高14.7%。高不良贷款率的背后,是因为中小企业资产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导致中小企业存活率低。银行无法了解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能把握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只能少贷甚至不贷款给中小企业。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潜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大,这也构成其从正规渠道融资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对于银行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 “投资项目预期和实际有关的成本收益状况”的信息;二是中小企业 “融资后的选择行为”的信息,借钱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本是别人的;三是中小企业的 “实际盈利能力”的信息。
第二,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普遍反映担保机构门槛高,收取过高的担保费用,致使多数中小企业得不到担保。我国的担保机构以非政府出资为主体,担保机构出于盈利目的收取的担保费用甚至超过50%的浮动上限。其原因同样在于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 “逆向选择”和 “道德风险”。
第三,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
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将风险全部转移给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要求苛刻。大部分银行对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有要求,通常上亿。而截至2008年底,注册资本过亿的担保机构为723家,仅占担保机构总数的17%。同时银行要求担保机构存入数额较大的担保金,严重制约担保机构生存发展空间。之所以造成担保机构与银行风险比例分摊严重不公平、银行过分挑剔担保机构是因为银行在担保机构担保放款后不能跟踪担保机构的总担保金额,无法得知担保机构资产情况和经营状况。
第四,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政府对以创业板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设置高门槛,根本的原因还是政企信息不对称。创业板风险高、不稳定、市场波动大,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许多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到位、市场容量小、发展前景小等诸多弊端。国家无法监控所有中小企业,同时也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如果放宽创业板的上市标准,创业板势必成为许多投机企业的变现和圈钱工具。政府掌握不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出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考虑,政府对直接融资设定了高门槛。因此,政企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G 对策一
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既要注重扶持,又要强化监控。
中小企业在当前所面临的资金链紧张状况,一方面是由外部信贷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规范行为有关。相关调研显示,大量中小企业在2009年信贷宽松时获得的信贷资金用于企业主业经营之外的投资和投机领域,在广东和江浙一带,甚至出现企业套取贷款,用于购买房产物业、资源投机等领域,呈现明显的信贷资金 “热钱化”倾向。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应只扮演引导和扶持角色,还应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使得宝贵的信贷资源切实发挥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坚持区别对待,不能盲目扶持。
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意味着不加区分满足所有小企业需要,应该有保有压, “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本身的优胜劣汰准则必须得到维护和保留,否则取代了竞争也就保护了落后。竞争淘汰机制能够维持经济活力,保证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失灵是指有空间和有潜力的小企业无法获得信贷支持的状况,政府要做的只是弥补市场不足,发挥自身的调节和支撑作用,使那些符合经济发展导向的、具有前景的、面临发展阶段性资金困难的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问题不应该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宝贵信贷资源的效率。
H 对策二
实施一揽子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揽子对策,包括构建一个基础、打造两个平台、强化三个财政手段、调整四项金融政策。
构建一个基础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短期的各种临时政策,应构建起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能稳定发挥作用的融资模式,要形成稳定的融资供给系统和融资辅助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融资供给系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第一,着重加强对中小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扶持和引导。加大正规金融资源中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比例。第二,加强对民间闲散资金的利用,建立健全合法、公开的民间资金市场。第三,探索地下金融体系资金利用的渠道,适当给予其合法性和规范化。
为健全融资辅助体系,应进一步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征信体系建设、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加快信息业、征信业、担保业的发展,支持各类商业性的信息咨询公司、征信公司、担保公司,由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和经营。通过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使之真正发挥融资辅助的市场功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专项辅导工作,对于民间辅导机构实施税收减免。
打造两大平台
第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平台。抓紧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平台的建设,并设立中小企业 “诚信榜”,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第二,建立网络化的融资信息对接平台。政府部门会同银行、担保公司、中小企业等共同建立中小企业信息电子数据库,通过各方共享的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与保障。
强化三大财政手段
综合利用补助、补偿、奖励、拨付、减免等多种方式,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
第一,加大财政预算支持。可以考虑在财政预算拨付给银行的信贷基金中划分出指定用途的专项基金,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投放。结合政府产业调整政策导向,投向小企业创新、技改、管理、信息化等领域。还可以考虑政府牵头建立和扩充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再担保基金,针对中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与再担保。
第二,加大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加强对各银行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贴息的力度 (提高贴息水平)和广度 (扩大贴息的覆盖面和惠及范围),从而降低中小企业在信贷融资中的融资成本。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财政贴息。
第三,加大信贷担保风险补助。对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融资担保的各银行和各担保机构加强风险补助,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担保风险补助的力度 (提高担保风险补助水平)和广度 (扩大担保风险补助的覆盖面和惠及范围)。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或政府注资成立担保风险补助基金用于担保风险补助。
调整四大金融政策
第一,优化现有银行体系结构和放贷机制。适时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专司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推进小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税收减免、资金、经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
第二,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担保机构。改变目前较为单一化的融资担保结构,积极支持民间力量开展融资担保工作,实现民间担保、互助担保、政府再担保 “三驾马车”共同推进的格局。对于业绩优良的机构和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和政策扶持,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
第三,鼓励开展中小企业自行组建合作型的金融机构试点。在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率先开展中小企业自行组建合作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并为这类金融机构提供有关法律与政策咨询服务。
第四,加强和推广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是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新模式,应采取措施,加快推广。有关部门应加强监测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会商制度。还要提供必要的司法协助与法律咨询服务,防控供应链融资中的信用 (违约)风险。(赵卫东 苏强)
(作者单位:赛迪智库中小企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