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制机械结构调整“十二五”进入攻坚期
稿件来源:本报讯
由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编制完成的 《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 “十二五”末,缝制机械行业创新能力要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基本具备与国际知名企业在同一平台竞争的实力,产业结构与赢利水平具备支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行业实现向世界缝制机械强国迈出关键的第一步。行业经济年均增长10%~12%,平均利润率达到15%~20%;行业年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例由59%提升到70%。 协会理事长田民裕表示, “十二五”规划是行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为行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定下了基调。 “十二五”将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深化结构调整的攻坚期,全行业应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平稳增长,质量为先,着力推进企业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市场秩序、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全面提升。 恢复性高速增长 《规划》回顾了缝制机械行业 “十一五”发展历程。缝制机械行业是为服装、箱包、鞋帽、汽车、家具、蓬帆、家纺装饰等相关产业提供装备的重要行业, “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历经波澜,前两年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从2008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行业自身发展周期调整的双重影响,全行业产销量等经济指标连续两年呈较快下滑态势,跌入近10年来的低谷。但是,通过积极应对和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逐步回暖,行业自当年第四季度以来,已逐步摆脱低迷并呈现出强劲、持续的复苏态势,产销规模快速回升,特别是2010年全面呈现恢复性的高速增长,年产值创历史新高,产量全面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截至 “十一五”末,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约有整机生产企业830家 (含外资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1000余家。 “十一五”期间,行业累计完成产量7496万台,产值1935亿元,利税92.6亿元,累计出口5392.9万台,出口额70亿美元。实现年均经济增速11.5%。 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占比从 “十五”末的2%上升到25.04%,电脑平缝机占平缝机总产量的比例由5%提升到36.5%以上,特种工业缝纫机年产量占工业缝制设备总量的比例由3%提升到9.5%。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与 “十五”末相比,行业缝制机械整机企业数量减少约9%,规模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由52.6%提高到目前的68%。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规模企业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由 “十五”末的58.7%增长到目前的70%。 目前,全行业年产量占世界缝机总产量的比重已由 “十五”末的71%提高到80%,年产值占比由45%提高到59%。“十一五”期间,缝制机械行业在创新能力、品牌建设及两化融合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肯定行业发展成就的同时, 《规划》也提出,我国缝机业作为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受生产要素持续攀升、赢利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目前制造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所制约,面临发展战略选择、创新方式转变、竞争与赢利模式变革等重要任务,急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规划》认为, “十二五”期间缝制机械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空间广阔。 首先,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保持经济均衡增长,国家已将扩内需作为一种长期战略导向政策。随着内需的不断扩大,下游服装、箱包、鞋帽、皮革、家具、汽车等与缝机发展相关联行业所释放出极大的市场需求,将有力拉动缝制机械产业的发展。 其次,下游行业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有关资料显示, “十二五”期间,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将再次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也将加快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步伐,对缝制设备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由于下游行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高效、节能、环保等要求将给缝制设备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催生强大的发展动力,为缝制设备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三,伴随世界缝机产业的重新布局,我国缝机行业在不断发展中,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对缝机业造成的冲击将推动国际缝机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特别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好以及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提供的有力支撑,未来3~5年,我国缝机业的辐射能力和吸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并因此而加快由全球缝机制造基地向集研发、制造、营销等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中心转型,我国在世界缝机产业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在市场需求预测方面, “十一五”时期,世界缝制设备产销总量接近9000万台。预计 “十二五”时期,印度、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国家和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将保持平稳、小幅增长,全球缝制设备总需求预计将为8600~9200万台左右 (其中:工业机约4500~4800万台,家用机约3500~4000万台,非缝纫类缝制设备约500~700万台)。 我国有39个服装产业集群地,服装企业约10万家,鞋类企业约5万家,箱包企业2.6万家,年总产值超过两万亿元,各行业规模均保持平均约10%的较快增长速度。预计“十二五”期间,服装等下游行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和向中西部地区阶梯性转移的步伐,每年用于缝制设备投资及改造的费用超过200亿元,对各类缝制设备的年均需求量为600万台左右,年均需求增长约9%。 “十二五”六大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了缝制机械行业 “十二五”六大重点任务: 一、加速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抓住服装、鞋帽、箱包等下游行业对节能、高效缝制装备的升级换代需求,以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幅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比例,加速淘汰附加值不高、资源消耗大的纯机械型产品。 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和推进骨干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行业龙头,淘汰一批规模小、管理落后、制造能力低下的中小企业,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行业集中度;推动企业转变生产与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产品链完备、分工明确、创新活跃、竞争有序的新型先进装备制造工业体系。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支持发展以编织、激光、超声波、无缝成型、吊挂输送、仓储管理等专用技术为特点的新兴缝机产业,延伸缝制机械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行业技术进步。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引入优势创新资源,加强对缝制基础理论研究及前沿技术的跟踪,提高自主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手段建设,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国际缝机产品结构调整的新产品,培育一批复合型的科技人才队伍,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行业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和评价,加快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产学研联盟的组建步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建立横向、纵向互动互通的行业技术创新网络。 三、提高质量水平,实施品牌战略。 把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全行业产品质量水平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大幅提高产品实物质量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全行业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品牌建设,营造 “造品牌、比品牌、卖品牌”的发展氛围,支持企业创建名牌扩大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支持自主品牌出口,使行业龙头品牌达到与国际知名品牌在同一平台竞争的实力。 通过质量与品牌建设来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推动零部件转型升级是实现行业由大变强的基础。要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装备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制造能力和生产效率,提高零部件互换性和质量一致性水平。加强企业管理和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企业综合管理和盈利水平。继续优化企业结构,推进专业化分工,引导企业走 “专、精、特、新、优”的发展道路,构建以50家具有较大规模的零部件骨干企业为产业主体,100~200家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和制造能力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组成的行业零部件新型制造配套体系。 五、支持多功能家用机发展,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多功能家用机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有近4亿个家庭,市场潜在需求有4000多万台。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年产量仅占世界多功能家用机年产量的12%,国内市场年销售量约20万台,发展潜力巨大,有待培育和拓展。应充分发挥我国世界多功能家用机制造基地的资源优势,大力支持我国飞跃、恒强、万维等为代表的多功能家用机民族企业发展,支持创新,壮大规模,提升品牌。要以扩大内需拉动产业持续增长为契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多功能家用机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推动我国民族品牌多功能家用机产业快速发展。 六、加强制造基地集群建设,优化行业资源配置。 加强对浙江台州缝制机械综合制造基地的科技、质量、品牌、检测、标准、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与配套平台建设,发挥其作为缝机制造之都的示范作用。加快浙江诸暨的电脑刺绣机,浙江缙云的多功能家用机、厚料机,浙江丽水的电动机,浙江宁波、江苏菀坪的中高档零部件,江苏南通的缝纫机针,河北昌黎的弯针零件等特色制造基地的创建培育,完成3~5个部级产业制造基地的资格授牌,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和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布局。(中国缝制机械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