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际经验 促进工业企业品牌建设
稿件来源:本报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弱国,尽管部分企业踏上了品牌国际化的征程,但总体来看我国品牌发展并不成熟,工业企业品牌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日益显著,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品牌建设越加重视。 为加快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工业企业品牌附加价值和影响力,7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 《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5年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显著增强。在工业企业品牌建设方面,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有着长期的历史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具有丰富的经验。梳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历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当前和未来世界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对落实好 《指导意见》提出的主要工作,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实施合理的品牌建设规划,提高品牌建设能力,完善外部环境,探索加快推进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措施,少走弯路,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扶持是本国自主品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为培育和保护自主品牌,美国政府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国联邦政府1933年颁布的 《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政府在采购商品时应优先购买美国产品。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出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法案中,更是规定在 “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的承诺”的前提下,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 “国产”钢铁和其它制成品。在区域品牌建设方面,以硅谷为例,硅谷早期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先后制定了 《小企业法》、 《中小企业投资法》、 《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创建区域自主品牌。另外,除在国内立法保护知识产权外,美国还积极谋求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且,美国政府对外国公司并购本土企业实施严格审批,注重在跨国并购中保护自主品牌,防止外国企业对自主品牌的恶意收购。 德国奔驰、宝马、大众、保时捷、西门子、博世等一系列企业品牌的形成均源自国家品牌的建立,德国人将其严谨的作风融入到技术、工艺、服务、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中,使得 “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树立起高质量、高技术和高品位的形象。德国政府在培育品牌中有两点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制定政策法规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成熟庞大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在创建大企业品牌的同时,还明确规定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作为德国经济政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出台各项政策降低税费、提供贷款保险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日本政府对品牌战略高度重视,2003年出台了 “日本品牌”战略,并在内阁增设专门负责推行品牌战略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部长由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兼任,将品牌战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以品牌 “树立日本的新形象”。日本政府在2011年7月22日发表的2011年度经济财政白皮书提出,人才、品牌、专利、新技术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将是今后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除各国政府的扶持政策之外,国外很多企业也在品牌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耐克将品牌社会责任融入到自己的服务和产品中,使得自己名列美国十大环保企业排行榜单。三星、LG等韩国企业善用国际管理人才,相比日本只用本国经理人而言,更快速的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日本企业则大都通过专门组织来推动品牌建设,如索尼设立品牌管理室、松下设立品牌委员会、本田设立品牌推进室等。 自主品牌是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品牌竞争是比产品更高层次的竞争,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工业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的客观需求,学习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经验,研究其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及组织机制,分析典型企业品牌建设的重点工程和成功案例,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中的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贸促会副秘书长 丁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