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开启安全生产新思路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日,由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和安全生产司共同主办的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未来五年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监测监控仍是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重点。 安全监管监测是未来重点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表示,基于安全生产工作预防为主的大思路,未来监测监控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冶金等安全隐患较大的行业企业将进一步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生产作业环境条件的监测监控。企业将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有效感知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等物体的状态信息,实现对生产过程、作业场所、安全要素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提升企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九如则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建议。刘九如表示,未来要建立工业系统安全可控联合实验室,依托有实力的国内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形成长效机制,针对危及工业信息系统安全的病毒等隐患,根据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模拟、验证、攻防和应对服务,提出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将联合实验室作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贴关键环节 护航中国工业 经过一系列深入调研,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做出了 “工业信息系统安全可控”专题研究报告。刘九如在报告中提出,要实现切实提升我国重点工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用中国系统护航中国工业的目标,要以应急为先、建制为重、发展为本的工作思路,结合共性关键技术等专项的实施,支持国产工业信息产品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不少关键领域仍大量使用国外的工控系统,国内工控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刘九如表示,至今我国工业信息系统产业掌握的核心技术有限,工控系统国产企业规模小、专业分散、竞争力差,产学研用结合不畅,缺乏认证评估体系,用户认可度低。 我国工业信息系统设备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工业信息系统新老不一,层次不齐,且大多依靠进口。如航天科工的数控机床80%以上进口。国内工业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基本都是国外的。我国工业信息系统面临安全管理、控制服务、操作缺乏防护,以及脆弱的控制设备、缺乏防护的控制系统设施等五方面严峻挑战。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制度框架已初步搭建,然而制度建设中涉及重大工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的内容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尤其是工业控制系统。刘九如建议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薄弱环节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刘九如认为,对于较为成熟、可替代进口,但市场推广存在各种阻碍的国内工控产品技术,应补贴用户方,通过试点示范、以奖代补等手段,降低用户使用国产系统的风险并提升用户方的盈利能力,增强用户使用国内工控产品信心。对于技术研发投入巨大、关乎国家战略利益、单一企业开发风险和难度大的工控系统,政府应加大对供给方的补贴,尤其是加大对于企业联合攻关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我国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工业信息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结合重大科技专项、电子发展基金、共性关键技术等专项的实施,重点支持国产工业信息产品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系统,加大对典型应用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加大推广力度,推动自主产业发展壮大。 按照刘九如的建议,实现用中国系统护航中国工业的目标,要有应急为先、建制为重、发展为本的工作思路。 应急为先是指在今年建立工业系统安全可控联合实验室,组织开展工业全行业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意识和技能宣传、培训,设立工业信息系统安全可控的专题性试点。 建制为重是指到2012年,建立工业信息系统安全可控的检查制度,研究和制定工业重点行业安全信息系统发展路线图,建立国家级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和认证体系。 发展为本是指2013~2020年,以发展资助可控的民族工业信息系统为本,坚持以用立业,用两化深度融合的巨大市场,带动资助工业信息系统的发展,结合共性关键技术等专项的实施,支持国产工业信息产品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系统。 两化融合成安全生产新动力 本次会上,徐晓兰发布了 《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近50%,生产安全状况较之前相比明显好转,但是事故发生总量庞大,生产安全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两化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工业企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效地提高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效果。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确立了安全发展理念和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综合管理力度,攻坚重点行业,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取得新成效。与2005年相比,去年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了49.4%,死亡人数下降37.4%,重特大事故起数下降36.6%,死亡人数下降52.8%。但需要看清的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仍然庞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其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与自我防护能力较弱,安全管理水平低。同时,我国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装备配备不足,安全生产技术支撑能力欠缺,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不足,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监督、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 《报告》认为,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预计到2015年将建成全面覆盖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煤矿安全检查机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安委会成员单位以及指数事业单位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平台。 同时,我国将设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和职业危害等试点工程,建立各级机构普遍适用的,能够指导企业建立或完善安全管理的业务系统、数据库和数据接口等标准规范。 试点成功后,相关经验标准将在相关行业推广应用,并和全国各级监管监察和应急机构联网,从而实现各级机构间、相关部门间、基层监管监察机构与高危行业企业有关安全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与交换。 最后,通过推行电子标签和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应急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有效监管和应急救援水平。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监测监控仍然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集成化应用将成为未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大趋势,而配套服务产业将逐步走向专业化分工协作。(本报记者 孙郁瑶 实习记者 高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