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本加厉的石油峰值论
《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5)
稿件来源:本报讯
阅读坐标
前言第一部分 精心布棋 第一章 本性难移 “大中东”狼烟四起第二章 弥天大谎 石油峰值论第三章 始料未及 第一次石油危机第四章 阴魂不散 马尔萨斯借石油还魂 第二部分 祸起石油 第五章 欲盖弥彰 洛克菲勒绑架石油第六章 借刀杀人 两伊战争启示录第七章 欲壑难填 海湾战争志在必得第八章 巧取豪夺 车臣战争与俄罗斯石油 第三部分 峰值之争 第九章 横空出世 俄罗斯石油新理论第十章 反攻倒算 石油峰值谎言死灰复燃 第四部分 棋局中国 第十一章 逐鹿中原 欧亚大陆的大棋局第十二章 兵临城下 下一个目标:中国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哈伯特以马尔萨斯理论为依据,主张改变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把决定生活标准的因素从货币改为能源。在他所描绘的未来世界,油气资源将迅速衰减,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会随之大幅下降,全世界谁也摆脱不了干系。 实际上哈伯特推崇的技术治国,就是由技术精英自上而下控制社会。但是,这些技术精英的治国理念是否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却无人知晓。 后来哈伯特又提出不少能源治国的新主张,认为太阳能虽然效率不高,但可以用来替代石油,这和奥巴马为应对全球变暖所倡导的政府定额的碳交易模式大同小异。技术治国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在能源基础上的价值观”。哈伯特等人认为,既然能源可以作为衡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值的标尺,那么货币体系的基础就只能是能源。哈伯特指出:“个体生存必须与相应消费所需的能源挂钩。应该发放能源配额,以此分配公众的购买力权限。能源配额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而且不能更改。” 哈伯特的所作所为自然博得了石油巨头们的欢心。他在1957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荣誉奖章,1962年成为该学会主席。这为他的石油峰值论平添了所需的光环和荣耀。” 从1970年开始,美国本土石油产量有所下降,从1970年日产1130万桶的高峰降到1974年的1050万桶,但原因却不是哈伯特的石油峰值论。问题源于中东廉价石油的大量涌入,由同期进口石油的份额从23%飙升至36%这一事实可见其一斑。因为无力和标准石油及其他国际大公司竞争,数百家中小石油企业被迫倒闭。 石油巨头们不断游说政府,称中东石油是美国 “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和国防部在50年代联合发表的一份文件中指出: “美英石油公司……为自由世界提供最重要的商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维护并确保这个链条不受影响,对美国和自由世界至关重要,必须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 鲜为人知的是,美英石油巨头在战后所享有的优惠条件他人难以企及。他们可以随意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并故意围绕石油埋下祸根,由此引发了数不清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参议院小企业委员会在1952年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国际石油卡特尔”。报告指出,七家大公司控制着苏联以外88%的石油产量,它们是——盎格鲁-波斯石油 (BP)、皇家荷兰壳牌石油、新泽西标准石油(埃克森)、纽约标准石油 (美孚)、海湾石油、德士古、加州标准石油 (雪佛龙)。 这些公司被称作 “石油七姊妹”,它们控制着世界大部分石油产区和所有的炼油厂、共用输油管道和油轮、瓜分世界市场、垄断石油价格。 当时中东石油生产成本世界最低,但白宫和国会在20世纪50年代初都认为, “国家安全”的重点应该是保护国内石油生产商,减少对动荡的中东地区的依赖。对于美国石油储量是否开始衰减,却没有认真讨论。当然,事实真相谁都知道。 但是在冷战的巅峰,没人敢对国家安全政策指手画脚。对 “石油七姊妹”来说,控制中东石油既然是一本万利,就有必要左右 “美国国家安全”的定义。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国石油供给从立足国内转为依赖进口,进入60年代更是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美国在中东的驻军也不断增加。与50年代初的审慎政策相比,洛克菲勒帝国在政府内部强大的势力把持着政策的制定,把控制中东油田定义为所谓的 “国家安全”,这一改变意义深远。 20世纪70年代初,中东石油对美国经济和西方世界的战略重要性达到顶峰,而哈伯特对美国国内石油在1970年峰值的预测也同时出炉。二者配合得天衣无缝。 此时美国和西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前所未有,操纵世界石油市场的大舞台已经搭好。美英两国的石油大亨和银行巨头,再加上美国和西欧的政府要员,他们聚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远郊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秘密筹划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 他们准备将油价故意抬高四倍,这是把石油作为武器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可谓 “武器无声、战争无形”。哈伯特即将见证其理论的巅峰时刻。(威廉·恩道尔/著戴健 李峰 顾秀林/译)(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