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市委书记方春明在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做报告
安徽省亳州市市长沈强主持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
安徽省亳州市市委书记方春明视察企业
安徽省亳州市市委书记方春明在市委常委、副市长袁方的陪同下视察企业
开栏的话
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最近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回首 “十一五”不平凡的历程,备感欣慰和自豪,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未来五年,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把兴皖富民大业推向前进。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也表示, “十一五”期间,是安徽省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由5350.2亿元增加到12263.4亿元,年均增速达13.4%。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为了推广安徽各地市、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中国工业报特推出 “安徽工业向建党90周年献礼”宣传专版,全面报道安徽省一批先进市县的工业发展业绩,今推出第二篇——科学发展促转型,亳州再谱新篇章。
亳州市是安徽省省辖市,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西北与河南省接壤,西南与阜阳市毗连,东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与淮南市为邻。亳州市是皖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拥有机械制造、酿酒、卷烟、医药、纺织、食品、化工、建筑建材、印刷等十几大门类。亳州市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拥有药材、酿酒、果蔬、烤烟、畜禽、蚕桑等资源和经济优势,地方名特优产品较多。从商城王建都开始,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1986年撤县建市,同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亳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亳州市是皖西北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立足亳州的基础和优势,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1468”战略布局,构建一条涡河生态经济文化带、定位四大经济区、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八大产品基地。
现代中药加工产业集群
素有 “中华药都”之称,如今有闻名遐迩的3个 “百万”: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交易额近200亿元,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口达100万人之众。一年一度的中国 (亳州)中药材交易大会暨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更是成为了海内外中医药界的一大盛事。亳州已是名符其实的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市区内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的 “中国 (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因此,亳州赢得了 “数天下药都,药材天地,歧黄事业,此城最古;量人间风采,神医故里,医药文化吾地独优”的美誉。
加快药业发展,亳州市倾力打造中药制造业。2009年实施了 《安徽 (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大力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酒、中药日化产品、中药保健食品、中药杀虫剂杀菌剂、兽药和现代物流产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和亳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同时启动实施了 《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规划建设药、酒、文化三大板块,构建现代中药、养生文化旅游、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三大体系,力争用3年时间,把亳州打造成特色鲜明、文化厚重、产业发达的养生之都、健康之城。
亳州中药和制药产业呈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目前,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取得饮片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有48家,生产的品种有普通饮片、毒性饮片、精加工精包装饮片、小包装饮片等饮片类型。2007年,亳州市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授予 “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中成药制造规模不断扩大。亳州的中药工业正在向中药保健品、中药兽药等方向延伸。
亳州市着力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药业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目前,全市取得 《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956家,其中通过GSP认证的703家。中国 (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国内上市品种最多、经营面积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据介绍,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打造的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项目正在积极推进,预计2011年下半年投入运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可成为集 “贸易、会展、检验检测、信息发布、金融服务、物流配送、办公、配套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行业集散中心,将进一步确立亳州在国内中药流通领域的领先地位,形成品牌规模和品牌效应。
目前,亳州药业企业已达100多家,到 “十二五”力争全市药业生产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通过3年努力,到2012年,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2亿元以上的20家,1亿元以上的50家,药业生产企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白酒、新型饮料产业集群
亳州市现有大小白酒企业上百家,年产量近8万吨,占安徽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点企业有古井集团、双轮集团、井中集团、魏王白酒集团、板桥酒业等,年销售收入千万元左右的企业20余家。该市一条以古井镇和高炉镇为中心的白酒、新型饮料业密集走廊已经初具规模。
亳州酿酒年代久远,自古就是名酒之乡,如今已成为中国白酒大基地。自春秋起,当地人就用古井甘泉酿酒,此后酿酒业相沿不绝。建安元年 (196年),曹操将家乡酿制的九酿春酒 (又名减酒)贡奉汉献帝,被列为宫廷用酒,名扬天下;作为贡品年年进贡朝廷, “减酒”之名威震京师,至明代被正式列为贡酒。九酿春酒即为今古井贡酒之前身。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凝结而成的古井贡酒,以其 “色清如水晶,香醇似幽兰”被誉为 “酒中牡丹”,香飘五大洲,饮誉海内外,跻身中国八大名酒之列。其生产厂家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一级企业, “共和国500强企业”之一,现其产值、利税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亳州经济大厦的坚强柱石。以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拥有2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亳州古井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科、工、贸、金融为一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古井贡”已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其品牌价值达31.33亿元人民币。有千年酿造历史的安徽双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属国家大型一级企业,近年来曾创下了安徽轻工业三巨头之一、全国白酒行业排名第五的辉煌,其主要产品 “高炉牌”系列酒,在国内外多次荣获大奖。
“十一五”以来,亳州工业经济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经信委的精心指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市工业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的主线,抓住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和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三市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 “125”行动计划和“工业经济3年倍增计划”,从整体上优化调整产业、产品和所有制结构,加速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步伐,积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0年和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
——总量扩张增势强劲。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5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和建市之初的3.3倍和4.8倍,增速达到25.1%,比2009年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16.6亿元,是 “十五”末的4.2倍,同比增长29.4%,增速居全省第一。
——规模企业队伍壮大。2010年,按原统计口径,全市规模企业数量达到552家,比 “十五”末增加401家;“125”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71家,比 “十五”末增加52家,其中,销售收入5亿~10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3家。
——企业效益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35.74%,比上年提高46.5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57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利税30.12亿元,增长54.5%;实现利润16.37亿元,增长74.2%。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全市工业化率达到30.2%,分别比2009年和 “十五”末提高3和1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6%。
——县域工业经济呈现新的格局。三县一区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兴潜在产业快速崛起,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谯城区以中药饮片加工为主的医药制造业和白酒生产为主的饮料制造业不仅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而且在全省同行业中也占有较大的份额;涡阳煤炭、化工、机械在全市工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蒙城轻工食品和汽车改装业成为亳州市工业发展中的亮点;利辛以煤炭、西气东输天然气利用工程为主的新兴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板集坑口电厂项目报批工作正深入开展。尤其是三县煤炭采掘业的快速推进,为煤电、煤化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从根本上改变全市经济结构形态。
——产业层次得到提升。现代中药制造业正由低级初加工向高层次精加工转变,附加值日益提高,产业链条快速形成。白酒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开拓有力,已成为全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节能电子等新兴产业也将成为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工业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
——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13.8亿元,同比增长82.8%;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3亿元,增长170%;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由18.94亿元增加到113.8亿元,年均增长43.1%。
——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强。2010年全市共备案79个工业项目。列入省百千工程的16个项目完成投资9亿元;列入市重点推进的157个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工业项目1200个,完成投资28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10多亿元。
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成效
——节能攻坚全面完成任务。2010年全市共关闭拆除了黏土砖瓦窑厂175座,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14%,并通过验收。昆蒙新型建材等5家企业通过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调控全社会电力消费的通知》精神,全面完成电力调控任务,为 “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做出了应有贡献。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列入省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32个,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项目9项,总投资7.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7.4亿元。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研发中心不断获批。济人药业、九方制药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广印堂、同仁堂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雷允上和沪谯中药科技公司分别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中药研究工程中心,广印堂药业建成安徽省中药日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经费的投入,研发能力的增强,新产品、新品牌的不断涌现大大增强了亳州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各类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南部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两年来,共入驻工业项目62个,东方希望饲料、重庆啤酒、康美药业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亳州工业园区10平方公里框架已经拉开,已入驻各类企业及项目143个。2010年实施在建项目44个,新开工项目31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119%;涡阳、蒙城和利辛的工业园区也正在强力推进,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抓好全市3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制定出台了 《关于促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意见》,完成了对各县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基础数据的摸底审定,明确了产业定位,开展了发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业经济的新平台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十二五”工业发展思路及举措
“十二五”的大幕已经开启,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亳州工业经济也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亳州市将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苦干,借力发展,迎头赶上,努力促进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企业规模实现新跨越,产业层次得到新提高,发展质量迈出新步伐。到2015年,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翻两番,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实现 “125”工业振兴计划目标任务。到2015年,培育发展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00家,实现翻两番;形成现代中药、白酒及农产品加工2个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设5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
坚定不移地实施 “125”工业振兴计划
“125”工业振兴计划是实现工业强市的总抓手,亳州市将以四个一批为突破,努力实现1000家规模企业目标,以200~300家中药企业和130家白酒企业、1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支撑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以每年2平方公里的扩区和招商引资为平台,挑起5个百亿元产业园区。
切实推进三大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园区建设。以市、县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为龙头,以乡镇工业功能区为基础,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5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年销售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同时,努力发展3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功能区2个,50亿元的功能区8个,30亿元的功能区10个,20亿元以上的功能区10个。
二是扎实推进主导产业建设。立足现代中药、白酒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能源化工产业,把现有的产业盘活做好,把市外的资源引进结果,有计划地实现主导产业建设的突破。
三是扎实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是最缺乏的资源之一,亳州市将按照 “十二五”人才规划 “六个一”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把企业家锤炼成思想开放,思路开阔,眼界崇高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
着力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着力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和发展力度,力争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培育百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企业3~5家,20亿元企业5~10家,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用大企业支撑大产业。
二是着力实施名优品牌工程。亳州市企业规模小,创名优品牌意识淡漠,科技研发水平较低。要千方百计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努力争创名优品牌,扩大企业影响,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新产品产值的比重。
三是着力实施上市融资工程。目前,亳州市企业在上市道路上有了良好起步,但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对资本市场了解不多,望而生畏的情况仍然存在。亳州市将加大培育、培训、扶持支持力度,橇动企业家脑壳,引导和推动他们在企业上市融资,走资本运作道路上甩掉包袱,快步前行。坚持两条腿走路,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尽快、规范、扎实地把亳州市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工作质的突破。
当前,全市工业经济有困难和挑战,更有机遇和希望,只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奋力拼搏,在改革中创造机遇,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实践中用好机遇,就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亳州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个工业持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的新亳州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