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难以复制 茅台啤酒无奈下嫁雪花
稿件来源:本报讯
虽然有国酒茅台光环的照耀, “茅台啤酒,啤酒中的茅台”的目标仍旧无情落空。标榜中国最高价啤酒的茅台啤酒,还是低下昂贵的头,下嫁国内啤酒第一豪门华润雪花。 9月19日,华润雪花啤酒突然对外宣布,与贵州茅台酒厂共同增资合资贵州茅台啤酒公司,组建华润雪花啤酒 (遵义)有限公司。其中,华润雪花以总现金约2.7亿元增资,占70%股权出任大股东,而贵州茅台则以现有的茅台啤酒资产参股,占30%股权。 消息一出,立即引得中国啤酒业沸沸扬扬。 多元化之殇 作为中国白酒惟我独尊的龙头,茅台集团在酿酒行业里的多元化探索与经营并不成功,颇为尴尬,甚至可以说有些坎坷。 1998年,茅台集团一改以往 “温良恭俭”的作风,高举多元化旗帜,确立企业发展战略: “一品为主,多品开发,做好酒文章;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出酒天地。”茅台开始在多元化之路上大步前进。1998年时,茅台只有20多个品种,但到今年,茅台已扩军到200多个品种、10多个行业! 茅台集团一是打破几十年单一酒度和单一包装的格局,开发了33度、38度、43度三种低度茅台酒,包装也分为1680毫升、1000毫升、500毫升、250毫升、50毫升、二套装、三套装、礼盒等多种,名目繁多;二是为迎合更多消费者群,纡尊降贵推出中高档、中低档系列白酒子品牌。如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茅台液以及贵州王、习酒、红河酒等;三是加紧向其他酒类产品链延伸,陆续开发了茅台干红、茅台啤酒,保健类的茅台不老酒、茅台女王酒、茅台威士忌等也先后上市。1999年,集团利用 “茅台”的牌子和昌黎 “地王”的技术、设备,生产茅台葡萄酒;2000年,茅台收购遵义高原啤酒厂,投入2亿元建新厂区,改扩建10万吨高档啤酒生产线,生产茅台啤酒。 产品种类如此繁多,却鲜有消费者熟悉,业绩普遍不佳。即使号称国内最高价的茅台啤酒也鲜有耳闻,更遑论有几人喝过。茅台集团主要还是靠53度、56度茅台飞天系列白酒来提升业绩。 2003年,茅台曾提出打造百亿集团的目标。但在过去几年间,除了茅台白酒一路狂飙外,茅台啤酒、葡萄酒业绩不彰甚至小额亏损。茅台葡萄酒销售额最高峰也仅过亿元,与初进入时放言将超10亿元的目标相距甚远,茅台葡萄酒要进入领先行列其路漫漫;而投入2亿多元的茅台啤酒,投产10年来,这条生产线的产能一直处于半开工状态,估计最高峰年产量也不过6万千升,要挤进全国主流品牌行列几无可能。 在茅台其他相关产业上,比如生物工程、医药、食品、饮料、包装、防伪等领域,也是光打雷不见下雨,只见播种不见结果,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惨淡经营。 曲高和寡 可以说,茅台啤酒同茅台白酒的市场境遇可谓天壤之别。当茅台白酒迅速风靡全国市场甚至屡屡打开国际市场时,茅台啤酒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直至落入他人怀抱。 过度多元化的战略失误是茅台啤酒落得无资金支持、有价无市、曲高和寡、最后下嫁他人的一个主因,而市场定位不准、价格过高、缺少渠道、品牌难于嫁接则是茅台啤酒失败的主要战术原因。 10年前,茅台啤酒打出了 “茅台啤酒,啤酒中的茅台”的口号,其市场售价最高竟然达到58元/瓶,令人咋舌。 众所周知,啤酒属于大众消费品,普通瓶装啤酒也就3元/瓶左右,纯生啤酒也就在10元/瓶以内。啤酒三巨头青啤、雪花、燕京及许多洋品牌最高端啤酒的终端售价也均未超过30元。数据显示,茅台啤酒出厂价为6元,市场批发价是11元,然而经过层层经销商的加码,终端售价最高达到58元,这样超高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说无法承受。 事实上,高价格成了茅台啤酒的最大软肋。而为了显示茅台啤酒与众不同、门当户对、物有所值,茅台集团不惜成本从澳洲进口昂贵的大麦,从美国进口优质的酵母,从德国、意大利进口高级灌装设备,并修建专用管道引来天然矿泉水。然而这一切付出,让茅台啤酒光出厂价就高达每瓶6元,吨酒投入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由于销量一直没打开,茅台啤酒所有辛苦付出终无回报。 除了品牌定位外,终端渠道力量薄弱、战线拉得太长也是制约茅台啤酒发展的重要原因。茅台高端白酒的销售主要依靠团购、专卖店和长期以来遍及全国的经销网络,而且由于资源稀缺性,让茅台白酒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不需要主动过多地去铺设营销网络就能一本万利;相比之下,茅台啤酒、茅台干红等新产品,由于没有知名度、力量薄弱,则需要去主动铺设营销网络,加大宣传力度,造成成本费用大,对终端的控制力差。茅台啤酒总共只有遵义一家厂,而高端市场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和香港等城市,在运输上产生严重问题,导致啤酒瓶回收困难,企业生产成本加重。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茅台啤酒最大的失误就是沉醉于茅台白酒的成功。茅台白酒之所以可以走超高端路线,是因为只有在茅台镇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白酒,这与当地独特的水、气候、菌类等有关;而茅台啤酒的生产厂则在遵义,除了有 “茅台”的名号,工艺、气候、原料等方面均无特色,与茅台白酒没有多少关系。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也认为,葡萄酒和啤酒作为现代舶来品,与古老传统茅台的品牌形象搭不上边,品性完全不一致,难于让消费者将它们等同在一起。白酒营销专家舒国华指出,如今啤酒的生产工艺已经比较透明化,品质都差不多,茅台啤酒的超高端定位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所以茅台不可能把白酒成功的价值效应延续到啤酒上来。 进入过晚,陷入强手如林的市场难于脱身,也是茅台啤酒无法做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茅台啤酒于2001年进入市场,借助茅台的品牌效应,在刚刚上市时也在行业掀起一阵高潮。当时目标是实施以贵州为中心,四川、重庆、湖南、广东等重点市场为辅的全国布局,甚至计划打开欧洲市场。然而生不逢时,此时青啤、雪花、燕京几大巨头和百威、英博等洋巨鳄早就如日中天了,中国啤酒业已进入跑马圈地、资本称雄、高速扩张的全新时代。 茅台啤酒在茅台集团中的地位并不鲜明,面对资本实力比它还强的中外啤酒对手,茅台集团却有些怯场了,没给茅台啤酒强有力的终端推动力和持久的品牌推广投入,市场慢慢停滞下来。2010年,雪花、青岛、燕京等三大品牌和几大洋品牌已占据中国啤酒市场80%的份额,茅台啤酒要挤进前列已不可能了,地位非常尴尬。 何去何从 业界目前更为关注的是,茅台啤酒下嫁后何去何从,地位与名份如何?是继续被雪花发扬光大还是被雪藏、直至逐渐消失? 业内专家认为,公司名字的变更,将意味着 “茅台啤酒”难于善终。但是受合同规定,茅台啤酒不可能立即遭到 “罢黜”,保留使用三五年应是大概率事情,其存续长短取决于今后茅台啤酒经营状况与华润雪花的战略目标。不过,据品牌专家李志起分析,不保留原有品牌,一直是华润雪花收购的主要特点,尤其是产能低于50万千升的地方二三线品牌,更难于被保留,逐渐向雪花品牌转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长期赚吆喝不赚钱的状况,使得茅台集团也不太可能为保留茅台啤酒品牌而硬撑,早处理掉或是不得已之策。 茅台白酒的成功终究无法复制到茅台啤酒上来。茅台啤酒的没落可谓是茅台集团多元化战略、经营策略上的一个败笔,值得业界深思,引以为鉴。(吴勇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