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稿件来源:本报讯
备受瞩目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已拉开大幕。作为改进型长二F火箭、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三大关键系统的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将呈现三大特点,分为四大步骤,并向记者阐述了组合体飞行等带来的新考验。 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有三大特点 据童旭东介绍,和前7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相比,交会对接任务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以前执行的都是单项任务,而这次执行的是组合体任务。根据工程计划,交会对接任务将执行4次发射任务。 二是任务安排紧凑,型号研制时间紧张。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5个飞行器和5发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密度的型号研制任务,对我们的技术攻关和管理组织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仅要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4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组织发射,压力可想而知。 三是在这次试验中,有很多技术验证工作很难在地面上充分验证。如何增强技术风险识别成为此次任务的一个难点。以前的7次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推进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地面试验的基础上,而鉴于交会对接任务的特性,很多技术很难在地面上充分验证。 组合体飞行和长寿命运行带来新考验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后,将在太空中以组合体的方式运行。 “这在中国航天从来没有遇到过,组合体飞行不仅体积大,而且很难控制。如何使组合体以规定的姿态运行很困难,这将给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带来很大难度。”童旭东告诉记者。 除了组合体飞行外,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将面临低轨道、长寿命的考验。“以前载人航天飞行一般都会几天内结束飞行,返回地面。而交会对接任务将持续两年,天宫一号要在太空中飞行两年的时间,这将给控制带来不小的压力。”童旭东告诉记者,由于低轨运行,将会经受原子氧、大气阻力、地球磁场等一系列环境考验,这将对飞行器可靠性带来一定的难度。 童旭东同时告诉记者,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前后,中国航天将执行20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任务的高强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管理效能就显得更加重要。 据统计,在航天科技集团承担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科研团队中, “80后”占了较大比例。 “他们中近一半的人从来没有进过发射场执行任务,经验相对不足。为了让他们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我们专门安排了发射场合练环节,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据介绍,为了应对多种考验,航天科技集团在工程组织协调中,注重运用系统工程的管理理念,牢固掌握任务规划的重要节点,同时突出总体的牵引作用和顶层设计要求。 “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我们在管理上一是计划编制合理,具备了较强的操作性;二是处理问题更加快速和高效;三是条件保障到位。所有的办法都是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我们相信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让我们对飞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可控。”童旭东说。 (据新华社)
相关阅读
神舟飞船进入小批量生产时代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进行交会对接之后,神舟九号、十号也要 “飞天”,和天宫一号在太空书写传奇。这些航天器的生产管理工作是如何实现的?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践,目前已可以达到同时完成3个航天器的生产管理协调工作。 据了解,这次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需要研制生产两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其备份天宫二号,三艘飞船——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按照交会对接任务的要求,要同步完成这5个航天器的研制生产任务,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考虑到天宫二号是天宫一号的备份,其状态与天宫一号差别不大,同时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神舟八号的平台状态基本一致,2010年5月6日,载人航天总体部成立产品中心负责天宫二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组批生产管理工作。 据介绍,载人航天器系统集成项目办与传统的项目办比,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将设计与生产分开,新的项目办没有常驻的总体设计人员,而专事航天器组批生产管理工作。如果生产中遇到设计问题,则由分散在各研究室的相关型号技术人员解决。二是与传统的全程跟进不同,新的项目办人员按专业分工,负责航天器生产不同阶段的工作。三是新的项目办一般进行组批投产,给分系统下投产任务时,不再是按型号下任务进行单件生产,而是小批量下任务,同时批量交付。 如果说,交会对接任务让神舟飞船进入小批量生产时代,那么,应运而生的新运作模式则让飞船乃至航天器的小批量生产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