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致辞。 (王立健 摄)
11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据了解,本次对接活动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800多个,签约总投资3608.6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苗圩在致辞中说,举办这次活动,既是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区域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探索。河南省积极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认真谋划,狠抓落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工信部将深刻领会国务院文件精神,站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要求,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继续支持河南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河南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探索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郭庚茂在致辞中说,河南地处中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当前,河南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和成本优势更加凸显,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建设等基础支撑条件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已经成为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的投资乐土。
郭庚茂说,最近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迎来了加速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原经济区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河南省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完善配套条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河南已建立了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180个产业集聚区,为产业转移、企业落地提供了强力支撑。此次对接活动,旨在推动国际国内产业向中原经济区加速转移,为扩大区域间经贸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据组委会统计,参加此次盛会的省内外客商达2000多人,本次对接活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过800个,签约总投资3608.6亿元。其中,集群承接的项目多。从转出地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项目140个,投资总额1217亿元。从转入地看,郑州、洛阳、新乡、南阳、安阳5个省辖市承接转移项目72个,签约总额892亿元。省级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67个,投资总额1297亿元,占72%,板块承接态势明显。
除开幕式和签约仪式外,工信部承接产业转移目录座谈会和中东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座谈会、6个专项产业对接活动、对话中原—建设中原经济区院士行座谈会同期举行。这些活动的举办,必将对完善产业链条,保障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中原经济区发挥积极促进作用。(本报记者 陈祎淼)
相关阅读
河南迎来承接产业转移最好时机
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到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先后视察了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联合磨料磨具有限公司以及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陪同调研。
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能计量仪器仪表研制、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产品技术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联合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则专业从事超硬材料、超精密研磨抛光材料研发生产与经营,公司生产的多项产品均打破了国外相关企业的技术垄断;郑州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硬材料刀具产品在全世界都具有领先优势。调研过程中,苗圩指出,这三家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很重视研发投入、重视核心技术的掌握,同时能够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去,通过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带来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所以企业赢利水平要高于一般行业赢利水平。
苗圩强调,随着沿海地区招工难、商务成本高、土地短缺等问题的出现,现在到了中西部地区大发展的时候。内地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优越的投资环境,一部分工厂要陆续从沿海向内陆转移。河南处在联结东西部地区的位置,再加上劳动力丰富,有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巨大优势。可以说,现在是河南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好时机。
11月11日,苗圩在出席第二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见面会时指出,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在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以及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苗圩指出,推进产业转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布局、注重实效。一要立足于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发展;二要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东部地区不能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转移到河南和其他中西部地区发展;三要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
(更多内容详见本报今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