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再创新 杭汽轮跨越发展之路
稿件来源:本报讯
在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汽轮)陈列室的显著位置,摆放着一台燃汽轮机模型,这是一台让该公司董事长聂忠海和所有杭汽轮人引以自豪的燃汽轮机模型。据聂忠海介绍,燃汽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 “皇冠上的明珠”,是透平机械的尖端产品,进入该领域是杭汽轮几代人的梦想。面前的这台燃气轮模型就是杭汽轮与三菱重工合作开发的,经过6年技术转化和吸收,已经实现了材料国产化150余种,设备国产化达到70%。目前杭汽轮已经获得了13台该型燃气轮机的订单。 杭汽轮走的是一条引进技术再创新的道路。开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家计划,杭汽轮开始与西门子合作,紧跟西门子工业汽轮机设计制造技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杭汽轮结束了由西方少数跨国集团垄断的高端工业汽轮机市场,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0%,预计 “十二五”期末,这一数据将跃变成50%。杭汽轮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能够与西门子、三菱重工、GE竞争的中国力量。 伴随着技术进步,杭汽轮的效益指标也得到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整个集团共完成营业收入319.61亿元,同比增长66.4%;完成利润总额11.01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利税总额13.48亿元,同比增长13.3%。与2003年相比,实现了年销售收入增长15倍、利润总额增长11倍的跨越式发展。 打破垄断 与 “师傅”同台竞技 工业汽轮机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关键装备,制造难度相当大,广泛应用于大型石化、电力、冶金等重化工项目。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工业汽轮机研发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团。1975年,杭汽轮与西门子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通过二十多年的潜心消化吸收再创新,杭汽轮成功掌握了工业用汽轮机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产品国产化率达到100%。到本世纪初,年产百万吨级乙烯装置驱动用工业汽轮机和6万千瓦以上高温高压双抽冷凝式发电汽轮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杭汽轮全面突破了西门子原版技术的设计范围,开启了自主创新的新纪元。 工业汽轮机尤其是驱动用工业汽轮机,是工业化的标志性产品,当工业进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时,对工业汽驱动汽轮机的需求量就越大。随着我国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进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时代,对高端工业驱动汽轮机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杭汽轮研制开发出各种用途的工业汽轮机,不仅结束了 “洋设备”统治我国高端工业汽轮机市场的历史,还创造了无数国内工业汽轮机制造领域的“第一”:第一套年产52万吨尿素装置用驱动汽轮机、第一套年产百万吨乙烯装置用驱动汽轮机、第一套年产百万吨PTA驱动汽轮机、第一套百万千瓦电站锅炉给水泵汽轮机等,为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2004年初开始,杭汽轮紧紧围绕 “三个百万等级产品”的自主研发,全面开展自主创新。2007年向国电泰州电厂提供了首套100万千瓦锅炉给水泵驱动汽轮机;2008年先后向天津石化和浙江镇海石化提供了两套年产100万吨乙烯装置驱动汽轮机;2008年向江苏海伦化学有限公司提供了首套年产75万吨PTA装置驱动用汽轮机;2010年向华能海门电厂提供了首套100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引风机驱动用汽轮机;2010年又成功研制出首套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汽动辅助给水泵汽轮机。这些产品的相继问世,标志着杭汽轮工业汽轮机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已经与西门子、GE、三菱重工等国际顶尖工业汽轮机制造商,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 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和创新能力,杭汽轮工业汽轮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长期保持在80%以上。从2004年起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产品不仅销往东南亚、印度、南美等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打入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并在中东等富油地区开辟了新的市场。杭汽轮工业汽轮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已达到30%。 引导需求 储备技术以待市场 “对市场,我们一直说的不是适应市场,而是引领市场。”聂忠海的观念决定了杭汽轮的技术路线——引导消费。 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国内火电建设向大容量方向发展的趋势,杭汽轮在成功开发出30万千瓦锅炉给水泵驱动汽轮机的同时,还前瞻性地对60万千瓦、100万千瓦电站锅炉给水泵汽轮机做了技术储备,当市场有需求时,杭汽轮非常及时地推出了这些产品。20世纪90年代杭汽轮成功开发出了年产24万吨乙烯装置驱动用工业汽轮机后,又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前储备了年产60万吨、100万吨的相应装置,并于本世纪初先后推向了市场。目前,杭汽轮已经储备了全球尚无实例产品的10万千瓦等级工业驱动汽轮机相关技术,一旦市场有需求就能立即推出。 这种牢牢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扎实做好技术储备的新产品开发模式,使杭汽轮能够始终踏准市场需求的节奏,始终占领市场制高点,从而使企业获得了持续、强劲的发展能力。 结合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杭汽轮的自主创新还特别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大做文章。比如,按照西门子引进技术原版,汽轮机静叶片须分三个零部件加工及装配,经过反复论证,杭汽轮研制出三合一叶片,即将原来三个零件合成一体加工,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叶片加工中的质量,而且便于安装。仅此一项,叶片制造装配周期就缩短了二分之一。该项成果创新,为杭汽轮的产量实现翻番提供了保证。 而支撑这一切创新的,是杭汽轮有一个强大的创新平台。今天的杭汽轮拥有一个由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工业汽轮机研究院、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应用研究所 “五位一体”的高水准技术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里,科研人员的智慧得到了 “集成”。目前杭汽轮已经建立了一个合乎企业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但又相互促进的高效能研发体系及研发队伍,即:车间技术部门负责解决产品制造过程的技术难题 (“今天”——研制一代——产品更新改进),各分、子公司的设计部门负责合同产品的设计及产品更新换代 (“明天”——研制一代——换代产品研制),集团中央研究院负责产品和技术的前瞻性研究 (“后天”——预制一代——前瞻性研究)。集团中央研究院还整合了集团内外的技术资源,为分、子公司提供如材料、结构、气动等共性技术的研究、实验服务。 尊重人才 奠定创新基础 说到杭汽轮的成就,杭汽轮副董事长、总经理王鸿康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最能反映杭汽轮成绩的是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我们的利润是最高的,但是我们的成本同样高,这说明我们的附加值比较高。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是我们的科技人员确实为杭汽轮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杭汽轮之所以有着强大的自主创新实力,这和杭汽轮尊重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密不可分。杭汽轮有一套系列的规章制度叫7+2,是紧密围绕人才战略制订的。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汽轮每两年召开一次的科技创新大会,对重大创新成果和在创新中有重大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奖励往往是大手笔的,对功勋人员的奖励为50万元/人,对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奖励也为50万元/项。由于科研往往需要一定的积累,获大奖的一般是工作有一定年头的人,为了鼓励那些工作时间短、经验缺乏但很上进的年轻人,杭汽轮专门设立了青年科技人员奖。另外,在科技人员中还专门设立了效益工资、主任工资等非职称工资,目的也是为了鼓励那些能力强但资历不够的年轻人。在杭汽轮,没有论资排辈,只要你积极苦干、出成绩,年薪照样可以拿到30万元,哪怕你刚来没几年。同时,在杭汽轮的分、子公司,符合条件的骨干会拥有公司的股份。 再有,杭汽轮的销售人员清一色是学汽轮机行业的,因为每台汽轮机都是量体裁衣的,只有销售人员有很好的技术素养,才能很好地跟客户沟通。 制度的确立在公司内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尊重人才、尊重技术的环境。目前,杭汽轮已经拥有了一支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设计、工艺、技能、管理、营销的专业人才队伍,工程师、技师占企业人数的50%。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9.1%。 有了人才的支撑,再加上杭汽轮高度重视研发投入,R&D(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保持在5.2%左右,杭汽轮科技结硕果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八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拥有有效专利28项。近年来加大了专利申报力度,三年获取专利年平均增速达52.23%;为国家制订了15项技术标准,其中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国家标准 (GB)三个,正在起草的两个;机械行业标准(JB)四个;作为独立起草单位的机械行业标准 (JB)四个。(本报记者 侯欢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