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福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稿件来源:本报讯
今年11月17日,德尔福在纽约证交所正式上市,重新回到证券市场。 六年前,德尔福在美国实施破产保护,重组后的德尔福解决了曾经困扰公司发展的养老金、高成本、产品结构等问题,成功转型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并拥有了更为合理的全球布局。其间,德尔福的重要新兴市场之一——中国市场,也已经从 “中国制造”蜕变为 “中国创造”。
每到岁末,是供应商们比较忙碌的时候,此时不仅要做年末收尾的核算、总结工作,而且要为下一年的工作进行布局。对于一家已经扎根中国达20年以上的国际供应商来说,德尔福的工作内容还增加了一项——接受多达数十家主机厂对它的嘉奖。 作为一家在全球30个国家设有技术中心、生产基地和客户服务中心,在全球乘用车、商用车及其他细分市场领先的电子与技术供应商,1993年即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尔福是最早一批在国内开展汽车零部件业务的跨国公司。目前,德尔福的产品供应给国内几乎所有的主要整车制造商,尤其是近些年成为多家自主品牌汽车厂商的主要合作伙伴,因此它所接受的国内各大主机厂的奖项也来自方方面面。与此相符,德尔福中国区的业务也显得非常繁忙,这从德尔福高管之一、德尔福亚太区总裁、德尔福连接器系统全球总裁艾博彬两天的行程安排可见一斑:在上海参加德尔福派克A6工厂正式开业启动仪式,之后接受国内媒体专访;第二天在苏州继续与媒体交流,中午饭没吃完即匆匆赶往另一省的国内某自主品牌汽车厂谈合作事宜。 艾博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为兴奋地表示,一年前他所说的发展规划将要变成现实,在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处于高位调整之际,德尔福中国区的业务却仍然有16%以上的增长率,并且德尔福已经连续多年以高于中国汽车市场平均增速10%以上的速度在发展。对此,艾博彬归结为正确的发展战略,也就是绿色、安全和连通的产品与技术。同时他也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在力推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上与德尔福整体战略方向是不谋而合的,政府要求燃油经济性、消费者对汽车电子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些为德尔福中国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记者注意到,与去年同期相比,2011年前三季度德尔福的全球销售收入增长了19.4%,同时前三季度业务订单已经达到190亿美元,盈利状况非常良好。尤其在客户的多样化方面,新的德尔福公司已经没有一家客户的业务量超过其总销售额的15%,与以往过分依赖通用等公司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德尔福的全球地域布局方面,2010年北美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33%,欧洲最高为43%,亚太区的营业额则上升至16%。从一家典型的美国汽车厂供应商转变成真正的全球供应商,目前德尔福已达到了较好的平衡状态。 让艾博彬更有自信的是,目前德尔福的各个事业部均围绕着汽车安全、绿色、连通技术,储备了丰富的技术和产品。公司的大部分产品在全球占有领先的市场份额,当前公司70%的营业收入来自在市场中占有第一、第二市场份额的产品,在亚太区则有75%的营业收入来自在该地区占市场份额第一或第二的产品。 另一方面,超前研发仍然是德尔福保持技术优势的重要法宝之一。例如在电动车的线束领域,德尔福派克的一项铝导线技术,即设计截面积为0.13平方毫米的无卤素铝导线,通过使用该铝导线代替原有的铜导线,从而帮助减轻了车身重量,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同时材料的成本也有所降低。 在中国已经工作和生活了13年的艾博彬,对于上海安亭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这里不仅有包括德尔福派克在内的多个国内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德尔福面向全球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德尔福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已经获得了70多项专利。在应用研发方面,德尔福中国研发团队开发的智能语音三维立体导航系统,已成功在上海通用新一代GL8商务车上得到应用;德尔福中国团队成功与长城汽车合作,开发其第一辆出口欧洲的柴油皮卡车的发动机管理系统;美国著名新能源汽车公司CODA电动车上的全部高压电气系统,都是在德尔福派克亚太工程技术中心开发的。而且据悉,今年德尔福继续扩大中国研发团队,又有6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到德尔福的中国团队。怪不得艾博彬非常得意地说: “在德尔福,我们更喜欢说 ‘中国创造’,而非 ‘中国制造’”。 抓住市场增长点,合理的布局,中国本地研发,这似乎可以简洁地归纳出德尔福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主因。对于今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艾博彬表示,德尔福将继续加大对本地市场的投入,继续增强本地的生产、研发能力。据悉,在上海安亭新线束工厂正式启用的同时,德尔福在北京的动力总成系统生产研发基地扩容项目也已正式开工,2012年德尔福还将有4家新工厂在中国开工。(本报记者 赵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