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成气候“智慧扬州”轮廓渐现
记者从江苏省扬州市有关部门了解到,按照国家工信部和江苏省经信委的要求,最近扬州市已制订出造就智慧城市的行动纲领,其中, 《“智慧扬州”评价体系指标V1.1》从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服务、创新型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素养、市民幸福指数感知等五个层面,设立了21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作为全市的行动规划,由市政府颁发实施。 今年7月份,工信部批准扬州市为“全国中小城市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要求扬州市积极开展项目试点,努力探索智慧城市创建经验,面对全国中小城市示范推广。 有关资料显示,扬州市上榜智慧城市主要特征体现在:已制订并出台了详细的智慧城市规划方案,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负责的智慧城市领导执行机构,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化,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能源利用率高,节能意识较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政府服务优化领先等具体导向性措施。 建设 “智慧扬州” 扬州市经信委主任刘在銮表示,“智慧扬州”建设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实施经济转型升级计划。重点实施企业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智能旅游、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体等6个建设项目。力争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90%;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实现500亿元,年均增长30%,带动10万人就业。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推进计划。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开放知识平台两个项目。到2015年,力争实现每年产学研项目不少于200个,攻关关键核心技术20项、转化高端技术成果30项、开发高端产品100个以上;扬州科技创新开放知识平台门户网站年查询量突破20万次,建成3~5个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计划。重点实施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智能交通、智能水资源管理系统、 “无线扬州”智能应用、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5个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实现发电、输电、变电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新建社区智能电表入户率达100%;实现公交、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视频运行监控和城区主要区域和道路、路口、桥梁视频、流量监控100%覆盖;建成基于物联网的水资源信息采集、管理、调度网络;全市在重点区域传感器网络覆盖率超过80%以上,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率超过90%。 智慧产业带动转型升级 前不久,中共扬州市委五届七次会议制订的关于 “扬州建设智慧城市的决议”,提出在 “十二五”期间把扬州打造成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智慧项目的试验区。 打造智慧产业,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施软件服务业综合体工程,推动 “创新扬州”建设。全面建成以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为核心的 “一核五园”软件服务业综合体, “中国声谷”、“扬州智谷”、 “绿色硅谷”产业基地集群效应凸显,园区 “三新”产业产值年增长率超过40%,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成为全市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实施国家 “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实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供电等环节的智能化按需管理和城市整体智能化用电,智能电网产业占规模以上产值接近15%,并逐步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智慧管理,强化城市运行精细高效,实施 “智能城管”工程,推动“精致扬州”建设。细化城市管理万米网格单元,依托 “无线扬州”网络技术,建成支持Wi-Fi和3G无线技术的城管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实时视频100%信息直接立案和基于网格管理的“部件”、 “事件”和 “人”的日常化精细管理。运用 3G、物联网、3S、CMMB等新技术,建成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信息交互网络,并整合各类监控资源与调度手段,建成 “1+N”的两级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一通到底的应急流程和协同,提升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 开展智慧服务,提升宜居和公众生活文明,实施 “智能医疗”工程,推动“幸福扬州”建设。整合全市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以电子病历统一共享为核心,实现一卡预约、挂号、就医、结算、查询、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功能服务。实施智能政务工程。打造 “一站(门户网站群)、一网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一号 (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一门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式的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启动政务决策支持系统项目,强化数据挖掘、预警预测等智能公共服务,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行政管理效能。(本报记者 成吉昌 通讯员 常家斌 扬经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