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我们的故事从柳州开始。这个“三江四合,抱城如壶”的城市四处彰显着坚硬的诗意——说其诗意只因河东先生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言其坚硬却是因为汽车工业,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的城市。
当然,这100万辆的产量与我们文章的主角——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SGMW)关系匪浅。
目前,SGMW在国内共有柳州、青岛两个制造基地,整体产能为121万辆;其中大本营柳州的产能为70万辆,2012年扩产完成后,将再加10万辆产能。同时其市场表现也相当不俗,连续三年销量过百万辆,旗下产品五菱之光迄今总销量已突破320万辆,被美国《福布斯》杂志称为 “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在2011年8月份,它向市场推出了自己第一款自主品牌乘用车宝骏,并小露锋芒,入市145天即已完成超过2万辆的销售业绩。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除了“微车老大”、 “自主品牌”、 “产销百万辆”、 “二次创业”这样关键性的标签概念和硬梆梆的产销数据之外,这个企业的魅力何在?2011年它如何演绎新的荡气回肠的新故事?——采访之前,一个个问题在记者笔尖打转,直到见到这个企业里的几个人。
他们的名字和照片都常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然而透过媒体塑造出来的 “情境”,拨除罩在他们名字前面长长的头衔和一圈圈的光环,记者发现,他们给了想要的答案。他们是沈阳、袁智军、杨杰。
敢做、谦逊、执著、兼听、进取,是他们身上共有的品质,也正是与他们水乳交融的SGMW的魅力所在。
因为敢做、肯做,所以在成为 “微车之王”之后,上汽通用五菱开始二次创业,找寻新的突破口,乘用车战略浮出水面,宝骏的故事由此开始;因为谦逊、负责任,新车上市时间一再推迟,为的只是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卷;因为执著、坚持,这个企业和它创造的汽车品牌,注定不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流星;因为兼听,所有的先进经验都被吸收,更多的人才从全国各地招揽而来;因为进取,这个企业注定不会停下脚步,怀着别样的创新之心,让梦想踏踏实实的落地。
“当然,2011年我们的重头戏就是宝骏。”SGMW副总经理袁智军这句话表述了这样一个事实:SGMW的新故事,从宝骏开始。
敢做肯做 宝骏出 “市”
“SGMW在乘用车领域的开山力作宝骏630的上市,标志着上汽通用五菱发展商用车、乘用车、海外业务三大核心业务战略思路的第一次着陆,这也是其第二次增值腾飞的开始。”有人这样评价故事中的主角宝骏630,现在看来,这个评价并不过头。
时间回到2011年8月9日的成都。
这一天的成都与以往似乎没什么不同,火锅店里人声鼎沸,茶楼里麻将阵阵,锦里的荷花开的正好,慕容雪村的诗句回荡在每一个春熙路上的行人心里。但对首次正式和消费者见面的宝骏630来说,对SGMW乘用车事业部的人来说,这一天成都的热情、亲切、美好,让人无法遗忘。
这款定位为 “可靠的伙伴”的全新品牌中级车,搭载了1.5升发动机,售价在6.28万~7.38万元,市场主要瞄准了二、三线城市,辐射一、四线城市。被SGMW总经理沈阳称为 “亲民车型”的宝骏630,当年销量目标即定为2万辆。
三个月后的广州车展,宝骏630累计销量已经完成1.4万辆;2011年11月份,宝骏630交出的销量成绩单是6018辆;12月再次把这个榜单提升到了8000辆。有媒体因此评论道: “对于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而言,无所谓牛市熊市,即便是在2011年国内车市整体增长放缓甚至倒踩刹车的情况下,有实力的 ‘搅局者’仍然可以突出重围,杀开一条血路。”
这样的成绩着实离不开发达、密集的渠道网络和细致、周到的营销方法。耕耘微车市场数十年的SGMW,经销网点星罗棋布,在二、三、四线城市根基深厚。虽与SGMW微车分网销售,但这些渠道资源、网络建设经验和体系号召力,已为宝骏630的 “一飞冲天”注入生机。据介绍,宝骏目前已拥有150家经销商。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2011年7月份宝骏630上市之前,同样是在成都,沈阳带领着公司领导班子,以及宝骏汽车的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团队的主要成员,动员经销商凝心聚力迎接宝骏630上市,以非常诚恳的态度希望与经销商共同把握宝骏汽车的发展机遇,共享未来的发展成果。
SGMW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杰介绍说,宝骏将打造具有国际化服务标准并让用户感到亲切的渠道体系,围绕提升客户终端体验,打造可靠专业的产品销售服务流程,最终实现 “可靠的伙伴”这一品牌承诺。目前,经销商内部已经形成 “6秒钟之内接待,3分钟之内零距离了解客户需求”的服务流程,未来SGMW还会充分利用企业的渠道优势,拓展宝骏的销售网点,为用户带来更多便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杰还透露,由于2012年宝骏630有1.5升自动挡和1.8升多个新款车推出,2012年销量将比去年的2万辆有大幅增长,但具体产销计划目前厂家还在制定中。
谦逊严格 品质求完美
“他追求完美,他百里挑一,她对细节的要求极其挑剔,他可以就那样安静地坐着整整一下午,他的工作非常严酷,他很疯狂——他们都很坚持。”这是宝骏汽车品质管理团队的视频广告,虽然采用了流行的 “凡客体”,三言两语,思维跳跃,但是很精准地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宝骏汽车品质管理团队对品质苛刻的追求。
这样的苛刻追求可以通过一个在汽车媒体圈广为流传的 “段子”得到验证:去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看完展出的宝骏630之后,很多媒体记者提出,该车内饰比较生硬、粗糙,看着不舒服、不上档次。当天,沈阳便召集泛亚的设计师和公司相关负责人现场讨论改造方案。四个月后再次亮相的宝骏630内饰有了明显提升,仪表板一改当日的粗糙,变得细腻,精致门内把手和米色的皮质座椅让人觉得温暖、舒适。据袁智军透露,四个月之内,一共做了20多项提升和改进。
“参加上海车展我们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发布新车 (宝骏630),一个是收集媒体和观众对于车的一些意见,然后按照他们的意见做出改进。毕竟,产品是客户在用。”袁智军对本报记者说。
宝骏630自诞生即保持世界级水准,在获得上汽、通用汽车成熟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发、制造、采购、销售四大体系全面促成汽车的高品质。
宝骏630采取了联合研发方式,并严格遵循通用汽车制造标准和方法。不仅如此,它在设计之初,还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市场调研,深入调查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使它成为了一款满足中国广大普通家庭的高品质汽车产品。
制造环节上,宝骏630则应用通用严谨的制造流程,以保证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投产整个过程中的质量。制造方面,宝骏630严守冲压、焊接、涂装多环节国际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要求;采购方面,上汽通用五菱导入通用全球采购体系,采用GM全球的供应商质量标准及供应商发展程序,完全按照通用零部件标准采购,以保证它的高品质、高价值制造。
在成品车投入市场之前,宝骏630还严格遵循通用质量标准及测试标准,使其在诸多检测方面超出国家标准,达到国际质量标准,以保障它的可靠性、耐久性。例如,在乘用车可靠性检测中,我国标准为3万公里,坏路综合试验为6000公里;而它则依照通用全球实验标准,检测为4万公里,其中坏路综合试验为26000公里。
品质提升的路还在继续。沈阳曾对媒体表示,2011年乘用车事业部的工作重点还是对四大体系的持续整合和不断优化, “要耐得住寂寞,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打造品质,而不是一味追求销量。”沈阳说。
通用汽车 (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对宝骏产品的质量非常满意,同时这款车的外形,包括油耗以及效能方面自上市以来的表现也相当优秀,我们对这个车非常有信心。”
执著坚毅 “做”出品牌
从 “国际品质亲民车”宝骏推出后,沈阳便在不同场合表示,宝骏630的首要任务是,要打造宝骏品牌。在他看来,宝骏品牌是从无到有,前期的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他解释说, “品牌需要时间来沉淀,空间来发展。品牌建设要看准方向、长期建设,只有坚持正确的品牌理念,才能让后续的产品健康发展。”
杨杰也对媒体说过, “宝骏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做好这第一印象要跃过三道关口——品牌打造、产品品质、渠道建设三大目标,其中品牌是宝骏的生命线。”
袁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品牌的奠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是提升产品品质感的一个过程。
“单纯谈品牌太虚,这个车最终是要交给客户使用的,品牌的价值在客户用车体验中得到最好的展现。保有量、客户口碑、品牌定位、性价比等都共同决定了一个品牌能否走得更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好品质关,从研发到制造,方方面面都达到预设的要求。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不能着急,也不会着急,只会好好地做车。”袁智军说。
当记者问到,会不会担心自主品牌溢价能力比较差的问题,袁智军没有直接回答。他告诉记者,通过一些第二、第三方机构调查分析,当前五菱品牌的利润很大程度来自品牌溢价,比例相较同级别产品销量的第二名高出8%~9%。“我们相信把产品和服务做好了,最终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肯定。”袁智军如是说。
“其实,用户并不认为,自主品牌就应该在价格上便宜一些。只是目前合资品牌总体的质量和服务确实比自主品牌好一些,所以价格高一点消费者也愿意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有本事把产品质量、服务做得跟合资品牌产品一样好,加以时间积累,我相信它的品牌溢价能力自然会上来。”杨杰补充道。
杨杰坦言,目前在宝骏品牌推广上最大的困难是知名度还不够。 “如果宝骏630放在大家面前,我相信会吸引到更多的客户群,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宝骏,所以他不会选择。”
这是一个新的品牌进入市场中必经的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只能交给时间和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团队做更多的努力去推广,包括参加车展,同时要加强客户认知感。”
这也是宝骏630在全国范围进行巡回上市的原因之一。据杨杰透露,试驾过该产品的消费者,超过70%都下了订单。
那么具体到品牌提升,SGMW有没有什么杀手锏或秘密武器?
杨杰的答案可能会让人失望: “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有坚持,只需要坚持。”
是的,品牌是对消费者承诺的兑换,是对产品品质最好的检验。深谙此道的SGMW只会用脚踏实地的 “做”去坚持。
兼听 前进有 “光明”
“据我们对客户的跟踪和访问,包括第一批购买的客户,买了之后第一批到4S店做保养客户,大家对这个车的总体反映不错,跟他们当初的期望值差不多,甚至更高一点。”杨杰说。
即便如此,在详细询问了每个用户的试用情况之后,杨杰还是请他们留下了对宝骏的意见。 “不管是哪方面的意见,发动机也好,舒适性也好,油耗管理也好,我希望得到一些反馈。”显然,杨杰相信,客户的要求和意见是对宝骏的信任,更是促使宝骏前进的动力。
建议和改进的声音不仅来自媒体与客户,更来自研究所,来自大学;来自上汽,来自通用;更来自SGMW的内部。用沈阳的话说就是渴望 “寒门出贵子”。
我们且不论SGMW是不是 “寒门”,但就宝骏的研发来说,确实有“兼收并蓄”之珍贵。
据介绍,宝骏630在研发过程中甚至可以直接登陆通用全球的数据库,同时,制造也严格遵照通用严谨的产品开发流程和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宝骏630基于通用成熟技术,基于“集成资源,联合开发”的模式,由泛亚技术中心负责主体研发,加之对中国市场的深入调查,在通用汽车成熟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并结合本土化开发而成,也使得它有着比一般本土品牌产品更为成熟的设计理念和整车可靠性。
甘文维曾在广州车展上对媒体表示: “我们会继续配合支持SGMW需要通用汽车支持的东西,我们会不断地对宝骏的品质进行优化和提升。对于未来的产品,我们在设计上,在动力总成等汽车工业技术层面,都将进行支持。同时,泛亚在柳州的分支也会通过与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的通力合作,对宝骏做进一步的支持。我们也会在产品的技术方面,包括质量方面,还有对未来产品改造方面进行一定的支持。”
当然,同样的支持来自吉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据袁智军介绍,这些大学中有200多人加入宝骏的开发团队,与SGMW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一同开发产品,制造产品。
“比如,湖南大学擅长于汽车车身的研究,尤其是汽车碰撞仿真软件系统及安全性设计实验技术优势突出,我们就把安全设计构建交给他们。上海交大比较擅长汽车加工工艺,他们就专门负责这块的设计。”袁智军说。
在SGMW的官网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则消息:SGMW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的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C3P(CAD/CAE/CAM/PDM)汽车开发技术系统研究项目等,以通用汽车公司GVDP(全球整车开发流程)和GMS(全球制造系统)为主要方法,全方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兼听则明,一如宝骏的未来,SGMW的未来。
进取 赢未来之 “景”
“2012年,宝骏汽车会配备新的动力总成,还将推出自动挡车型,宝骏SUV的开发也在计划当中。2011年2月我们在柳州东部新区进行了汽车城的奠基,里面就有新规划的乘用车基地,共分两期,2012年第一期就可以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40万辆的产能。”袁智军的一席话让人看到宝骏的后劲儿十足。
然而,问题仍然存在。SGMW的领导班子并不回避这些问题。
重点问题之一是人才。商用车事业、乘用车事业以及海外事业三个业务板块机会多多,但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不足制约着下一步的发展。杨杰曾和记者开玩笑说,他的名字前面有4个头衔,负责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门,完全是一个人当四个人用。这虽然与SGMW一贯倡导的 “低成本、高价值”发展理念完全吻合,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汽车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有经验的人才急缺的现状。
重点问题之二是自主开发经验积累不够。 “毕竟我们在乘用车领域开发的时间并不长,从乐驰的开发算起,也不到10年,何况这10年里还有很多时间在消化吸收,怎么从商用车开发的过程转向面对不同群体的客户开发乘用车,是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显然,袁智军的回答也带着五菱人特有的 “实在、实干”精神。
当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已经纳入系统的公司行为。
“我们已经吸引了大量有经验的工程师,同时,加强对企业标准体系的设计和关键流程的控制。我觉得未来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用了多少,而在于你能控制多少。”杨杰说。
据悉,SGMW 2011年招收了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211院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 “可能柳州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稍差一些,所以我们在福利待遇上、发展前景上给予了格外优惠的条件;而且,我们虽然身处柳州,但公司与国际的接轨程度有目共睹,包括公司的运作、为大家提供的视野和平台,绝对都是国际化的。”袁智军解释道。
除此之外,SGMW也在通过多种方式逐渐培养自己的自主研发人才,提高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
——与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结成战略研发同盟,实现 “以我为主导,集成多方优势资源”的 “本土化共享式”研发创新模式,使SGMW的科研人员与高校的研发人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研发的综合实力,也为高校研发人才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科研成果的平台。企业将人才仓库放在了学校里,而学校也将实验室搬到了整车生产厂家。”沈阳如是说。
——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签署 “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借助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标准和法规、检测与试验、质量体系认证、节能环保技术、信息及政策研究等方面拥有的优势,合理配置研发资源,加快企业研发创新的步伐。
对于锐意进取的SGMW,机会从未远离过。
“从我们公司从事的三个业务板块分别来看,机会还比较多:商用车 (即标准分类的 ‘交叉性乘用车’)市场其实是与中国GDP的增长成正相关的,只要GDP增长,商用车的整体市场需求就会更大,尤其是面对二、三、四线的区域以及城乡结合部的潜在客户需求,所以对于商用车市场我们还要扎实地做好;乘用车这部分,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消费的需求量还是很大,虽然2011年汽车市场回落,但是经济型乘用车这块细分市场中,实际回落并不是很大,宝骏还有机会;就海外事业而言,因为通用汽车在海外有很多地区都有业务,连带我们的商用车产品也在这些区域开始长足的发展,出口市场前景很乐观。”袁智军解释道。
事实上,未来的机会对SGMW不止于此。一个敢做、肯做、谦逊、执著、兼听、进取的企业,更多的机会在紧握拳头的手中,在沉稳有力的步伐里。
新故事已经展开,我们等待下一个高潮迭起。(本报记者 芦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