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天冠集团年产5000吨PPC(聚碳酸亚丙酯树脂)生产线当日单釜产量达到3.5吨,这为筹建中的10万吨/年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项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全降解塑料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总投资9.6亿元,一期将于2012年建成投产,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全降解性塑料生产线。图为生产现场。 (陈铁 李瑞 摄影报道)
在对外经贸大学近日召开的低碳经济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潘家华表示,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进一步转变,气候谈判或将在2015年出现转机。
虽然研讨会以德班会议开题,但与会专家并未纠结于谈判各方做出的N种选择,而是聚焦于中国如何实现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十一五”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作为排放大国与减排大国, “十二五”中国节能减排的压力不减。为了深入分析中国低碳发展路径,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 (2012)》在研讨会上正式发布。会上,该书的作者悉数到会,把脉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
“十二五”节能减排压力不减
解读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数据编制的背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宣晓伟表示,此前,中国政府在国际上承诺要在2005~202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并将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5%。中央政府也明确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增加了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 “非化石能源比重”两个新指标,这也是它与 “十一五”规划最大的区别。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5年,我国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等。
名古屋大学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薛进军表示,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大大减少中国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单位GDP碳排放削减40%~45%国际承诺提供保障。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同样认为,如果按照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7%经济增长速度、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将削减70亿吨二氧化碳。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然而,对于目标的顺利实现,业内专家却倍感 “压力”。宣晓伟坦言,实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三个节能约束性指标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非化石能源比重的上升,在核电当前遭遇发展阻碍、可再生能源比重基数又很低的条件下,要达到目标绝非易事。其中,工业部门尤其是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强度的继续下降将是实现全国能耗强度目标的关键,但未来5年仍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继续推进的阶段,要继续保持各个部门能耗强度明显下降的态势,其难度也将明显增加。
从 《报告》描绘的今后5年、15年中国能源发展路线图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了1.2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预测: “十二五”将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定为年均增长7%,但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1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亿元。
如果按照 “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强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71亿吨标准煤,无论是从能源供应能力、区域环境保护,还是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方面来看,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压力。
专家同时表示,如果中国在未来10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的话,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这将是国人期望看到的结果。
以绿色创新推动低碳发展
那么,如何确保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能够实现单位GDP能耗的持续下降趋势呢?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指出,为了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绿色科技创新是未来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王毅认为,建立一个绿色中国,实现绿色转型,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依靠全方位的创新。同时,新时期的创新活动及其路径必须符合国情、全球发展趋势以及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绿色发展目标需要绿色创新,绿色创新又推动绿色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创新需要政策引导,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绿色创新的驱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调整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并依靠推动创新来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十一五” 期间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下,中国在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毫无疑问,只要中国坚持节能减排的导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克服市场、融资、监管等方面的障碍,再经过10~20年的努力,中国将会在各主要行业的节能减排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针对国内外迅速变化的形势,王毅认为,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我国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发展战略,投资绿色创新,为 “十二五” 以及今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绿色发展与创新涉及广泛的领域,王毅建议,应对以下方面予以优先关注。
第一,应该制定中国绿色发展的综合战略规划和 “十二五” 优先行动计划。在 “十二五”期间及未来10年,除了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作为 “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外,还应制定一个综合的战略规划框架,把相关内容统筹起来,包括绿色发展的战略、路线图和优先领域,以及绿色投资、绿色创新等相关鼓励政策、制度安排和示范工程,优先布局向低碳能源转型等与长期结构调整相关的战略性任务,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
第二,加快制度创新,优先制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未来10年,应该以法律手段为基础,逐步加强经济手段的运用,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应考虑制定国家层面的 “关于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突出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国家绿色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应优先解决资源、能源及环境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听取利益相关方对于资源环境定价机制的意见,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
第三,投资绿色科技创新,构建中国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关键。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其关键点是制定关键技术的发展路线图、掌握核心技术、构建相应平台与合理运用商业开发模式。为了加强绿色创新方面的政策引导作用,政府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科技投入,提高国家绿色创新的整体能力。
第四,调整对外经济合作战略,提升海外开发的社会和环境责任。一是制定新时期对外经济合作的战略 (包括中国的全球资源能源战略),并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指导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参考因素;二是调整 “走出去”战略,制定中国海外开发企业行为的指导性原则;三是转变海外援助模式,将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海外援助的重点内容,树立国家和企业的绿色形象。
第五,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技术路线、空间布局和激励政策,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避免重复建设。在落实规划、加快示范和创建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本报记者 司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