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工二组员工正在研究技术难题。
记者手记
采访完毕,记者走出车间,一片金色的阳光洒在武重鳞次栉比、巍峨壮观的新厂房上。车工二组 “拼命三郎”的故事久久萦绕在脑海。中国制造必须走向中国创造,我在这里看到了希望。若有无数这样的 “拼命三郎”,中国创造定会像这眼前的阳光——一片灿烂!
近几年,随着武重一台台重大设备、高端装备源源不断地挺进国内外市场,该集团公司中小件厂车工二组里,一群为中国制造并实现着中国创造的“拼命三郎”们的故事也随之流传开来。记者于去年年底慕名前往。
据中小件厂工会主席张成介绍,车工二组是2009年8月武重搬迁新址后,根据生产需要而扩编的一个班组,组长是熊存光。在这个有18名员工的班组中,年青人约占三分之二。他们主要承担武重的轴、盘、套、丝杆等零部件的加工,通过这一双双巧手的 “制造”去完成设计师们的 “创造”。这些加工件既多又繁杂,初步统计,每月该班加工的品种约600种,共计2万余件。
“今年我厂的生产任务特别重。”张成接着说,时间紧迫,车序加工是生产的瓶颈。为了不拖全厂生产的后腿,熊存光率领全组员工争时间、抢速度,在“双比”竞赛中战绩突出,月人均工时800小时以上,产品合格率99.7%,多项生产指标在分厂名列前茅。该组夏良建老师傅有一手绝活——磨刀片。采用数控机床后,用的都是成形的刀片,在加工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部件加工不出来。在这个关键时刻,夏师傅的绝活真正用在了 “刀刃”上。还有一位名叫万涛的青工,进厂刚一年多,但他头脑灵活,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操作技能稳步提高,每月完成工时800多小时,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成为全厂青工的榜样。
张成抬细细的讲述着,而此时记者已听得入神。今年5月,该班加工武重为天津赛瑞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数控镗床 (FB320)的铜套,因铜件在加工中受热易变形,而加工件的孔壁又很薄,变形控制相当复杂,这就给加工带来了特别大的困难。在那些辛苦工作的日日夜夜里,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全组员工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大家却毫无怨言;有的员工重感冒发烧,医院开了病休假条,领导劝他回家休息,他稍稍休息,又偷偷地溜回车间里干活。真是一群 “拼命三郎”!最后,他们在分厂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啃下了这块 “硬骨头”!
据介绍,武重近几年生产的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重型六轴四联动数控滚齿机等高端装备,有的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有的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在这些国之重器中,其中的主轴、螺母、丝杆等的加工制作,均是出自车工二组这些为中国制造拼搏的 “拼命三郎”之手!(本报记者 何人民 通讯员 胡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