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要在—— 格局中找差距 变局中谋未来
稿件来源:本报讯
格局是过去,是已经成型的东西。变局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东西,我们要从格局来体悟变局,从变局来展望布局。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需求,为中国纺织工业带来下一步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目前也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也就是说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向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转换。只要我们能够把相应调整做到位,产业发展仍然会产生新的机会。
格局:优势依然突出
纤维加工总量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在过去这些年中一直在不断攀升。目前有三个机构在纤维加工量研究方面比较权威,一个是英国的outlook,一个是欧瑞康Oerlikon,还有美国的FiberOrganon,我们选取的是美国的数字。从整个纤维加工量来说,我们占了全球的51.75%。2010年,世界纺织纤维加工量的8008.3万吨中,天然纤维达到2626.3万吨,中国为1249万吨,占比达到47.56%;其中,棉花加工量2010年中国占比为47.22%,毛纺加工量中国占比为36.22%。化学纤维的情况是:涤纶占到了全球涤纶产量的2/3,人造纤维从原来的占全球差不多40%到了2011年的60%,腈纶差不多占到全球的1/3,锦纶占到40%。 主要出口市场的份额在下降。接下来看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格局。国家统计局统计规模以上的企业,从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积极的现象;但是从贸易这个数字来看,2011年中国前三季度对美国的出口,在美国市场份额是38.88%,,比2010年下降2.36个百分点。我们对欧盟27国的出口比重,也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1.81个百分点。中国纺织品出口增加的是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服装这方面增加的是土耳其、孟加拉、印度。这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市场对于中国目前提出了一个调整,我们一些竞争对手在一些主要市场的份额在增长。日本也是同样的情况,日本对我们纺织品服装进口比重是74.71%,比2010年同期下降2.45个百分点。美国、欧盟、日本是我们最主要的三个出口市场,2011年这种形势直接反映在出口的局面上:我们的份额在下跌。 总体基数份额优势依然突出。再看看WTO的数字。这用的是2010年的数字,从数字看我们一方面份额在下降,但我特别想强调一个基数。如果我们仅仅强调目前的增长率而忽视基数的话,往往会得出非常错误的判断。其实不是这样。我们看看出口基数、份额,这些数字会让现在提到的越南、印度这些国家的增长相形见绌。从纺织品来说,我们还要关注另外一方面就是欧盟。以欧盟27国的盟内贸易和盟外贸易为例,欧盟这样的国家仍然保留相当的纺织品,我们在全世界纺织品的份额是30.7%,如果欧盟把盟内外贸易加在一起占全世界纺织品份额是35.1%,高于中国。从服装来说,我们看到中国当之无愧排在第一位。欧盟从2000年到2010年在整个全球服装市场比重并没有特别大的明显下滑,是略有下滑,也就是说欧盟仍然保持了很大的一块服装的生产,是紧跟中国之后排在世界第二位。 再把整个中国的出口在全球范围内看一看。2011年1~10月,应该说对墨西哥、东盟、土耳其、韩国、非洲的出口这方面增长有非常好的势头,也就是说,市场发展更加均衡化,实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凸显,我们不是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作为惟一的选择,更加注重市场发展的均衡性。
变局之一:从规模效应升级为价值增长
增长的趋缓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而且这种趋缓可能会带有长期性。现在整个纺织工业产值的增长,2011年出现一个逐月趋同的趋势。所以产值的增长趋缓也得到了体现。另外,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数同比下降。2011年1~10月,我国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502.82亿元,同比增长35.22%。但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为12075个,同比仅增长0.79%。在出口市场方面,虽然在增长,数字还比较漂亮,但是如果把价值因素剔除掉,1~10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实际增长仅仅1.14%。2011年一直有个悬念,就是出口的数量是否能够保持一个正的增长。 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整个市场结构来看,我们看到内需市场的作用正在加强,2011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82.73%是在国内市场完成的,这个比例比2010年有进一步提升。另外,我们关注产业集中度,这是一种积极说法,如果说到一些负面效应就是两极分化。2011年统计口径改变了,规模以上是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10年是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11年一季度,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3.5万户企业中,已有近1/3的企业主营利润大于5.14%,其平均利润率达到10.15%。其中又有1/3企业 (占全部企业数的10%)利润率大于10%,其平均利润率达到16.63%。尽管市场挑战很大,竞争很激烈,但是市场效应、市场份额在向好企业倾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一共试点了179家产业集群,我们对部分产业集群也进行了调查,因为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最密集的群体。2011年1~9月,纺织工业全行业总产值增速20%,而规模以下的企业工业产值增长是7%。 劳动力成本上涨被劳动生产率提高抵消。埃森哲咨询研究也提供了相关佐证:虽然中国的绝对劳动力成本可能比其他低成本国家要高,但中国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安全性。这是企业外包决策中的两个关键考量因素。 另外,从现有工资上涨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来看,单位劳动力成本依然保持在低位水平,相较于其他行业,工资上调对服装鞋帽零售业的影响相对较小。据高盛估算,工资上涨很大程度上将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抵消,从而使得单位劳动力成本保持在低位。比如,制造业平均每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为16%,基本超过了2001~2009年的平均工资增速。这一段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呈总体下降走势。如前文所述,目前纺织工业劳动生产率数据显示为52.51万元/人,比2010年同期提高9.21万元/人,提升幅度达21.26%。同期中国平均最低工资上涨21.7%。虽然劳动力成本上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争的事实,但依然被较快的劳动生产率所抵充,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幅度并没有令纺织工业完全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行业是否从前一段时间的规模扩张效应,转换增长方式,实现了价值增长?我们看到纺织行业 “十五”和 “十一五”期间有一个数字非常说明问题,在 “十五”期间,价值提升对出口增长贡献率是12.5%, “十一五”期间则变为56.84%,从这方面来说,整个行业正在进行发展动力的积极转换。我们要看到,我们正在实现比较优势的根本性转换:过去是对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的依赖,但目前,整个市场结构在调整。在市场布局中,一些优秀企业在反向选择客户,在市场话语权方面我们现在建立了新的机会成本比较优势。
变局之二:原料波动的风险会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的调查显示,53种大宗商品里,棉花是波动最剧烈的品种,而且大家知道棉花不仅仅是棉花本身,直接牵动的是涤纶。最近由于市场形势释放出了不好的信号,消费量增长低于产量的增长,从客观层面上由于供需结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棉价在低位运行。另外,游资涌入与退潮传导棉花价格涨跌。国际石油市场、资本市场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波动的传导作用正在显著增强。还有棉花流通体制的问题,棉花流通体制不健全导致棉花生产与采购的“从众化”倾向,多渠道、有序竞争、市场化的棉花市场流通格局不健全;棉花期货市场与风险监管机制的缺失。这方面也是下一步我们要跟国家相关部门做密切沟通的。 其实在警惕原料波动方面,我特别想说:要警惕下一轮价格反扑。尽管现在一些基金对棉花市场下一步看空,但是我们要警惕 “寒蝉效应”。棉价暴跌势必会影响到棉农的种植积极性,2011年9月8日启动国储棉以来,政策效应客观上会逐渐减弱。2012年一旦经济略有起步棉花种植面积没有充分跟上的话,实际上就会为游资再次进入提供新的机会。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这种看似无规律可循的棉花价格,势必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结构的稳定性。从近年来中长期趋势看,单纯用上涨或波动都不能准确概括现阶段我国棉花价格变化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棉花价格的变化总体上呈现上涨和波动加剧两种趋势并存的趋势。
变局之三:产业平衡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匹配度
从整个纤维的增长来说,欧瑞康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纤维市场如果按年中人口69亿计算,人均纤维消费量为11.8千克。看过去10年的发展,如果把中国纤维加工增长的因素剔除掉,实际整个世界纤维加工量在下降。作为中国来说这种增长势头仍然会保持,社会发展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从整个社会发展对产能需求来说,这个前景是看好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资源瓶颈的环境约束作用怎么解决。对于整个资源瓶颈问题,制定 “十二五”规划时我们也做了很多探讨,反过来思索一下过去这些年的发展,化纤已经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领域,而在天然纤维资源领域内,我们还找不到比较好的对棉进行替代的纤维品种。如果说化纤的发展还存在误区的话,可能是过多强调了高性能的纤维,淡化或者有所忽视量大面广的纤维品种。所以下一步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发展新型纤维,关注量大面广的纤维的技术研发。 总体来说,应提升化纤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化纤,高仿真、超仿真化学纤维,特别是超仿棉化纤;利用可再生天然资源。发展生物质纤维,如再生纤维素纤维 (竹浆纤维麻浆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甲壳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等;发展再生化学纤维,提高纤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稳定棉花生产与供给,优化棉种、调整种植结构,完善棉花供销与市场管理体系;提高单位纤维资源的利用效益,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纺织产品。 除了原料资源的支撑力问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矛盾还突出地表现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