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界认为,资本是一种长期资金,例如资本市场亦称 “长期资金市场”,其交易对象是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图为某证券交易大厅。 (资料图片)
编者按
去年,国务院国资委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将提速国有资本证券化,并将资本证券化率作为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天津百利机电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天津百利)是天津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主体,集团拥有110余家企业,其中,天津百利特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为了推动旗下企业进取资本证券化进而追求价值最大化,今年初,天津百利举办了第六届 “创新恳谈会”,以此为主题展开了上下互动的研讨与恳谈,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文利所做的主旨报告,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现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本主旨报告命题 《走近资本证券化》所以用 “近”字,是因为从国有企业的总体看,离资本证券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用语 “走近”,意在 “自促”,促进公司治理的规范与完善,以走近资本证券化谋求价值最大化,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基于此,我的主旨报告主要阐述三个问题。
什么是资本和资本证券化
走近资本证券化,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资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中国古代,资本被称为商业本钱。现代会计学认为,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承担运营责任的资金。现代金融界认为,资本是一种长期资金,例如资本市场亦称 “长期资金市场”,其交易对象是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
平时我们经常接触的一个词叫资产,资产和资本有着本质的不同,资产多指企业财产,我国于1992年发布的《基本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 “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由上可见,资产是静态的,是财和物;资本是动态的,是孕育有用物的母金和本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资产来。中国古代道家有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资本就类似于道家哲学的那个 “一”,从走近资本证券化角度讲,这个 “一”指的是狭义的资本,指的是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关于资本证券化,简言之,是按照资本市场规则进行股改,把国有资本推向资本市场的过程,就是通常讲的公司上市。众所周知,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公开发行的,股东人数成千上万,股权非常分散,且股东之间可以在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 (即证券交易所)随意买卖他们所持有的股票。这种公司股份制的变革,已被实践证明是最具市场化精神、最有效率的。
国企上市后,在多元股东的利益制衡之下,就形成了一个完全市场化和社会公众化的公司,这 “两化”身份的变革,把上市公司推进了一个必须接受社会公众多方位监管的环境。即,在原来单一的国资委监管的基础上,接受以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的监管,接受交易所、行业协会等自律机构的约束,接受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督导,接受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以及接受媒体的舆论监督。
常言道,醉翁之意不在酒。今天,我们对什么是资本和资本证券化的探讨,意在联系我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能够从理论的概念中得到理性的启迪和提升:
一是要从资本的增值属性中认清,股东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创造出更多的资产,是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是要对股东的钱善加利用,而不许随意挥霍。
二是要从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身份中认清,企业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一草一木、一盈一亏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凡不符合资本市场规则的事儿,必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必须依法经营,规范管理,肩起社会责任,创造更大价值。
为什么要推进资本证券化
首先讲,资本证券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强音,是推动国企下一步改革的重点领域。纵观我国国有企业30多年来的改革,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从表层到深层、从基层到上下联动的过程。从天津百利的情况看,30多年来,集团所属企业经历了由单纯生产型到生产经营型、由松绑放权到转换机制、由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转轨变型;集团本部由机械局到 “二政府”再到企业化的转制,经历了 “十年转型”、 “五年入轨”的漫长过程。这一系列改革,应该说取得了历史性的长足进步,但要使企业完全市场化并在市场化中求得永续发展,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今天,我们提出走近资本证券化,就是要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最高境界进发。近些年,国企改革的成功实践证明,资本证券化确实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最有力、最具效率的途径,成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
其次,能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液。企业融资有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程序简单、快捷,但期限一般不长,利息成本较高,还容易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而收缩。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程序较为复杂,但获得的是长期、稳定的资金,能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规避信贷紧缩带来的不利影响。直接融资是上市公司原本的特性与优势,会带来很多好处,但不是 “免费的午餐”,股东买你的股票是要回报的,是要资金使用效益。这就形成了倒逼机制,要求企业一要管好钱,二让钱生钱,这两点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发酵效应,使企业管理从募集资金专户管理,放大到资金管理乃至财务管理,这种发酵可以说是企业强身健骨的 “炼丹术”。
此外,资本证券化有益于企业永续发展。从一定意义讲,企业的永续发展靠产品来实现。这是因为,产品是企业进入市场的载体,产品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凝聚体,这个凝聚体的扩大与增强要靠大量的资本来支撑。所以,企业的资本证券化,是产品运营与资本运营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的互为驱动,具体来说,产品运营是实现资本运营的基础,资本运营是扩大产品运营的支撑,这是企业通过资本证券化谋求永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模式。此外,国企上市后,品牌知名度会得到迅速提升,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青睐,从而,资金、人才、客户都流向企业,使品牌这个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永续发展的有形资产并不断创造价值。
怎样推进资本证券化
推进资本证券化的实质,是推进内部公司治理与外部市场规则的对接,进而为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提供组织和资金的支持,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此,需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要走出思想误区。
思想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不情愿资本证券化,二是不理解资本证券化。有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上市,由一个婆婆变成六个婆婆监管,以往那种把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掌柜的做了“东家”主的越权错位受到约束,更谈不上再干桌面底下、见不得阳光的事儿,于是说,与其给自己套上 “紧箍咒”还不如不上市。这是不情愿上市。不理解上市者认为,公司上市似乎是“妖魔化”,企业整合上市前是好公司,整合上市一审计就成了差公司。那么,究竟差在哪里呢?比如,实现利润,一审计有很大的水分,暴露了 “人为操纵利润”等问题。就此再做深究,是不是国有企业跟上市公司的规则和规范不一样呢,其实不然,规则规范都一致,问题的本质在于:一方面是有章不循,一些企业经营者还没有从老国有体制 “大锅饭”弊端的惯性中走出来,犯着一种“集体麻痹症”,而且是长期慢性病,形成了一种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不良习气;另一方面是监控不力,国企运营绩效的监管是一元化,上市后在多元监管下,不符合资本市场规则的事儿就成了问题。所以,要走近资本证券化,首先要走出思想误区,要以现代思维观念与资本市场法则对接。
第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规范完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相当于企业生命的DNA。近些年来,我们在理顺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公司有了一个走向牵制有序、责权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公司治理体系的效能还没有充分的释放出来。因此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是我们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举措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把握好两个重点: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坚决秉持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要各尽其责,经理人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决纠正 “掌柜”去做 “东家”主的问题。二是,要强化内部控制,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有章不循的问题。
第三,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底线,是走进资本证券化的门槛,是进入资本市场实现资本增值的支撑。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根本路径在于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从管理创新角度讲,企业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与资本市场要求对接,重营业利润率,重净资产收益率,重投资回报率等,以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
第四,打造人才队伍。
推进资本证券化需要有一批既懂资本运营专业又懂资本市场规则的人才。为此,企业领导班子需要配备懂得资本运作的成员,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还将不拘一格地引进这方面的高端人才。
归结怎么推进资本证券化,关键的关键还是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现代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在这一方面,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扎扎实实地做笨工作、做细工作。(张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