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增加值增17.9%
稿件来源:本报讯
2011年,陕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213亿元,增长32.7%;实现工业增加值5459亿元,增长17.9%。 陕西工业发展和信息化工作的新举措、应变之策和工作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省工信厅共编制发布了28个 “十二五”发展规划,包括一个国家专项规划、3个省级专项规划、16个省级行业发展规划和8个省级专项规划。2011年,又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制订完善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并要求各地市将规划指标分解为年度目标,加强督促指导,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年度目标完成。 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经过连续三年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建成了布局合理、分工优化的太阳能光伏生产链,形成硅材料加工8000吨、太阳能电池片1200MN的产能规模,在成本和技术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共有4个企业申报7项国家“高档数控机床”重大专项,获得中央财政经费9479万元。宝鸡石油机械公司研制的 “万米深井钻探装备参加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秦川机床集团 “精密高效数控磨齿机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钼、钛等有色金属加工能力达到亚洲第一,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建成23个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政府组织成立了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领导小组,制订发布了 《陕西省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意见》。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西安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和杨凌示范区已创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宝鸡高新区、蔡家坡经开区、神木锦界工业园等18个园区已成为首批陕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全年列入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693项,比上年增长28%,创新能力建设22项,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50项。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进行了重新认证,确保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经费投入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2%,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不低于3%并保持稳定增长。宝钛集团、陕鼓动力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陕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排列全国第三位。 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西部第一。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从2010年的0.708提高到0.72以上,稳居西部第一。 “两化融合”总体水平从局部应用为主阶段进入集成应用阶段,居全国先进水平。省工信厅确立了西安、咸阳两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榆林、宝鸡两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及第一批20户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G网络建设、宽带网络及IP化改造、无线城市建设,三网融合四大工程全面实施。 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省工信厅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着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编制了2011年度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计划,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 (区),确保任务落实。全年工业行业实际完成淘汰落后产能295.2万吨,8211.37万米,年节约标煤68.1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15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陕西的任务。 军民结合 “双百工程”初见成效。确定了61家军民结合 “双百工程”龙头企业。西洽会征集航空航天签约项目3个,签约资金25亿元。省工信厅加强组织协调,争取财政支持,发挥好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2011年重点支持大飞机项目,协调财政及宝钛集团、西安航空基地共出资10亿元参与支持新舟700新型飞机项目研制,支持航空业发展。 建立了百户重点企业监测体系。通过及时监测分析,准确把握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为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困难,协调促进省工行与重点企业签署供应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向8户重点企业和3000多家上下游企业提供了893亿资金,有效地促进了工业发展。对调整统计口径后销售收入1000万~2000万元成长性好的企业,纳入培育对象予以支持,2011年有200多户企业培育成为上规企业。 吸引知名企业落户陕西。省工信厅协调有关产业园区,制订了物联网、云计算、高性能集成电路与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园区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策划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电子产业信息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中国电子西安产业园,中国联通拟在西咸新区建数据中心服务基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将陕西作为其在西部地区的总部经济发展,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全资和合资公司。IBM在陕西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分析软件实验室和区域软件成长中心。省工信厅还积极推进与中电科集团、中航集团等央企战略合作,中电科 (西安)导航产业园、中航导航制导与控制 (GNC)产业园、中航电测西安中心园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陕西。中兴通讯、华为公司也有意扩大在陕西的业务和投资规模。(本报记者 朱锦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