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传统产业里的老企业,从2001年起,陕鼓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从 “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战略转变,短短几年间,不仅实现了利润的快速增长,而且迅速缩小了与世界龙头老大德国曼透平公司的差距,成功实现了战略转型。图为陕鼓生产现场。 (资料图片)
A 传统产业决非夕阳产业
提 要
传统制造业并不传统,并不是悲观主义者眼中的 “夕阳产业”,通过把高技术活动扩散到低技术产业部门中,传统产业依然可以 “太阳照常升起”。
近来国际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表明,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传统的对产业部门的高技术和低技术 (传统产业)的分类,对于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已经越来越失去了意义。这种传统的高/低技术产业一刀切的划分,使政府的注意力从整体产业部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偏离到过度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延误了它们的现代化进程。
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即使在发达的经济体中,传统产业事实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并且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OECD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技术和中等高技术产业 (如汽车制造等)只占到整个附加值 (Value-added)的8.4%,在日本占到9.9%,在欧盟占到8.3%,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7.9%。由此可见,高技术产业对于一国GDP的贡献相对还是很有限的。以产出而论,在我国传统 (制造)产业的规模非常巨大,并在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扩大内需、保障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传统产业并不绝对等同于低利润、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也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润,关键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国际研究表明,即使是在高技术部门表现很优越的发达国家也倾向于在低技术产业部门有很高的创新绩效。并且,传统经济部门推动和使用新技术的力量不容忽视,它们也会为本国的高技术部门创造空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传统低技术产业孤立在主流的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之外。近来,美国奥巴马政府也重提“振兴制造业”,要大力发展 “新兴制造业”,可见传统制造业并不传统,并不是悲观主义者眼中的 “夕阳产业”,通过把高技术活动扩散到低技术产业部门中,传统产业依然可以 “太阳照常升起”。
B 自主创新可解低端制造“魔咒”
提 要
我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如何利用我们“低成本制造”和 “低成本研发”的双低优势,绕开被锁定低附加值环节的能力陷阱,向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现实议题。
客观地讲,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长期以来倚重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渐弱化,很多传统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些已经进入到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
以制笔 (圆珠笔)为例,尽管我国圆珠笔产量占有全球80%的市场份额,但我国的制笔产业却大而不强,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在美国卖到1美元以上的一支笔,我们的出口价格仅为0.50~1.00元人民币,而这其中所赚取的利润也只有2%~5%,即2~5分钱。尽管我们付出了高资源消耗、高排放以及环境污染的代价,但是我们辛辛苦苦所创造的价值份额中的绝大多数却被垄断了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外国供应商以及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外国制笔企业所攫取,甚至价值链上的劣势地位使得我国制笔行业还面临着生存危机。事实上,制笔产业不是没有利润,而是我国企业缺乏占有制笔业价值链高端的能力。
通过制笔产业,我们对中国传统产业所普遍遭遇的现实问题可窥一斑,集中表现为:核心技术的缺乏和产业链的整体性缺失。核心技术缺乏包括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缺失、产业基础材料和基础工业水平偏低、关键零部件长期依靠进口等。而产业链的缺失,不光是制造业环节的缺失,而是包括诸如设计、营销、品牌等在内的整体性缺失。上述种种问题不仅制约了制笔业本身的发展,也正在影响到中国在多个产业里的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发展。
如前所述,传统产业也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润,关键取决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陕西鼓风机和山东如意集团的案例将会为这个命题给出有力的诠释。
作为一家传统产业 (生产透平机械)里的老企业,从2001年起,陕鼓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战略转变,短短几年间,不仅实现了利润的快速增长 (2000年陕鼓的总产值是3.4亿元,利润只有1400多万元;2007年总产值达到40亿元,利润则达到了4.3亿元),而且迅速缩小了与业内世界龙头老大德国曼透平公司的差距,2001年前者是陕鼓的14.6倍;到2006年,这个差距已经缩减到3.8倍,成功实现了战略转型。
纺织是我国典型的传统产业,山东如意纺织集团着力于在高端定位,立足于技术创新。2010年公司自主研发的 “如意纺”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原技术产品每米最高价格30欧元,如意坊技术可以达到160欧元,产品附加值提高了400%。目前,如意已经雄踞毛纺高端,其产品开发能力、利润水平、国际市场知名度、美誉度都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国内少数几家可与欧美、日本等高档精纺面料生产基地相抗衡的企业,其产品被国外众多高档品牌服装大量采用,且平均单价比国内企业高出一倍,赋予了中国制造新的涵义。
上述一样都是传统产业,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命运。可见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传统产业里的企业能够占据价值链更高附加值的环节,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利润份额。而且,传统产业并不缺乏技术机会,相反,传统产业在新的历史机遇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潜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我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如何利用我们“低成本制造” (劳动密集)和“低成本研发” (智力劳动密集)的双低优势,绕开被锁定低附加值环节的能力陷阱,向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现实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特别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增强其在产业链上占据高端价值环节的能力和竞争力。
C 加快创新环境建设 政府何处使劲?
提 要
政府的根本定位应该是 “掌舵者”而非 “划桨者”。实践已经证明,政府大量投身于微观项目运作的思路和方法是有问题的。
发展创新服务业将为政府由通过项目手段对经济活动实施大量的微观干预,调整到为市场化导向的宏观管理,提供一种现实的选择和出路。
事实上,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产业升级改造的步履维艰,本质上还是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和市场的自发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这是政府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这里本质上蕴含着两个问题:一是政府角色缺位的问题;二是政府通过谁来扮演这个角色的问题。
首先,加快创新环境建设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的职能在于选择市场,创造环境,为企业创新不断提供动力和支持,而不是直接介入到企业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当前政府的越位体现在通过项目制的手段干预微观的经济和创新活动,缺位则集中体现在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政府行政性的抓项目来实现。而项目支持只能对少数企业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只有提供相宜的政策环境才是长期的、公平的和普惠的。而且以项目为主的支持方式使科技的阳光很难洒到众多传统产业以及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身上。然而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却是一国经济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特别对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是新兴产业持续的技术来源,是完善产业链的主体,是开拓增值业务的主力。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分散创新的风险?政府就需要为之提供适宜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对于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满足,而这主要依靠市场化的中介力量来实现。中介服务的本质就是怎么样创造一个创新环境的问题。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很难做强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服务体系的缺失,市场化中介机构的缺乏。长期以来我国中介机构的建设很不完善,中介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计划体制下,政府 “看得见的手”完全替代了中介的职能。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将会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凸显了发展创新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政府的根本定位应该是 “掌舵者”而非 “划桨者”。实践已经证明,政府大量投身于微观项目运作的思路和方法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果断地逐步摒弃以项目为主的支持手段,转向创新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为创新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让创新者受益。
其次,创新服务业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助推器。
所谓 “创新服务业”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围绕着增强创新能力,服务于创新全过程,贯彻到创新活动整个产业链中去的相关支持性的新兴的服务产业。创新服务业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创新服务业服务于创新的全过程。从关于一个新产品 (或新服务)的新概念的产生,到产品 (或服务)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乃至最终在终端消费者手中完成消费过程所有价值环节上都有创新服务业发挥作用的空间。
第二,创新服务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仅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地对于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有着更大的支撑作用。本质上,创新服务不是存在于某个 “部门”或 “集群”,而是一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功能。特别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由于制造和服务的日益交融,通过向产品中融入服务,企业也就开创了新的解决方案,改变了价值链的层级,实现了收入增长和产业升级。
第三,市场化的性质。以市场化的需求为导向,以用户的需要为驱动,贴近企业的创新活动,以市场机制来协调并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
总之,发展创新服务业将为政府由通过项目手段对经济活动实施大量的微观干预,调整到为市场化导向的宏观管理,提供一种现实的选择和出路。通过把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围绕创新活动的链条而展开的相关服务支持系统的产业生态和产业环境的构建上去,使得政府从大量无序的微观项目中抽身出来,把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及对有竞争力的企业的选择权力留给市场去发挥作用。最终将改变政府项目主导的调控方式,形成环境建设、维护和管理的格局。创新服务业,紧紧围绕着增强创新能力这一主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我们期待通过建设创新服务业来撬动 “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以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变革之路。
D 四项建议力促创新服务业发展
提 要
创新服务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关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事业的成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
第一,从战略高度来大力加快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对创新服务业进行战略性规划和布局。
创新服务业提供的公平、有效的创新环境,将会使不同产业内不同主体从中普遍受益,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创新服务业关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事业的成败,要把它放在与高技术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进行战略部署,要让创新服务业享受与高技术产业相同的优惠政策。还要把它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点进行部署,按照突出自主创新、实现系统集成、扩大公共服务的思路,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好可能制约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第二,加强引导,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创新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
通过政策引导,提供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把服务于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作为现阶段创新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鼓励加大创新服务业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力度。围绕创新服务业的现实需求,参考国外经验,从税种、税率等方面的调整入手,尽快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这些在创新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环节的成长和发展。此外,还要提供信贷、融资、保险等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刺激创新企业对创新服务的需求,弥补创新服务的缺失和不完整。
政府要加强对创新服务业的宣传,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同时还要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措施,激励高质量的创新服务供给,建立和完善财政性资金采购创新服务的制度。
第三,坚持开放的政策,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组织大规模、高水平的培训和国际交流。
政府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组织起关于科技人才中心、科技金融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科技咨询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专业领域的培训。加快培养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创新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快制定和建立起行业相关的标准、规范、规则、指南,逐步完善监督和管理工作。借鉴发达国家创新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引入相关的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组织进行跨国交流和学习特别是针对创新政策执行者进行服务创新方面的培训和技能发展,诸如无形资产评估、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确保服务创新者所需要的必要的技能基础。
第四,在创新服务业的框架之内,政府要支持并积极推动关乎中国技术发展重大问题的战略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及前瞻性研究的部署和战略规划。
对于下一代技术发展趋势、基础技术储备,对于科技发展、科技改革、科技发展战略的前瞻性的研究,对于产业关键的技术领域在哪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我们一定要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与信息库,这是国家进行战略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即使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政府也应当做出些创造性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部署。要对战略性、重大的、前瞻性技术事先规划和布局,不能一再地错失发展机遇。
总之,创新服务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关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事业的成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政府应当承担起在中国建设创新服务业的历史责任。政府不一定要搞那么多企业,但是中国要自主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振兴和发展这样一个新的产业是政府必须要做的事。这个有着极为广阔发展潜力的新产业,必将会对我国的创新事业带来新的动力和支持。(王彦敏 徐冠华 刘琦岩 郭铁成 朱岩梅 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