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 “海洋石油981”将在今年一季度开钻。该平台于去年5月出海,12月完成海上钻井系统试验任务并顺利交付使用。 “海洋石油981”是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2000米,堪称海工装备里的 “航空母舰”。图为 “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 (资料图片)
中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
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
中海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
年度十大新闻
一、中海油建成 “海上大庆油田”
2011年1月4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其所属海域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相当于建成一个“海上大庆油田”。中海油 “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表明,中国海域已成为陆上油气开发最重要、最现实的接替区,标志着我国油气开发步入 “海洋时代”。
二、国际化学年系列活动在中国开展
2011年1月18日,国际化学年首个全球性活动启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女化学工作者在同一时刻举行早餐会议。4月9日,以 “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一年内我国举办了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磷肥企业热议 《磷铵生产准入条件》
2011年3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酝酿已久的 《磷铵生产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该准入条件立即成为磷肥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负责起草了该标准。该协会秘书长修学峰认为,这是我国首次针对磷铵行业制订准入标准。它的新意有两个。一个是,其他行业的准入条件都会对规模和工艺提出明确要求,但磷铵准入条件没有。该标准的另一个新意,就是明确提出要对磷石膏综合利用,并进行了严格规定。据了解,这不仅在以往针对磷铵行业的规定中没有,在所有行业准入条件中,也是为数不多提出要综合利用废弃物的。
四、巴斯夫MDI项目落户重庆
2011年4月11日,全球最大化工企业之一德国巴斯夫公司与重庆化医集团投资建设的MDI一体化项目11日在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350亿元。据悉,重庆MDI一体化项目是德国企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其投资达到80亿元。
面对各方的高度关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承诺,重庆MDI项目每个车间、装置的安全和环保标准,将高于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长寿经开区标准将高于国家的安全和环保标准。重庆MDI一体化项目将是高度环保安全的化工项目。
五、 “梅花”引大连PX溃坝
受2011年第9号台风 “梅花”影响,大连一化工PX项目防波堤溃坝受到威胁。8月8日10时30分,大连金州开发区一化工企业沿海处在建防潮堤坝发生溃坝,海水倒灌,当地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官兵抢险,以防止海水进入“罐区”导致剧毒化工产品泄漏。
由大连福佳集团控股与大连大化集团合资组建的大化PX项目,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孤山工业区内,该项目选址距大连市区21公里,距离小孤山居住区仅有7.5公里。据称,此项目年产值约260亿元,可纳税20亿元左右,并被列为 “大连市政府六大重点工程”之一。
六、康菲渤海作业平台发生漏油事故
2011年6月4日、17日,中海油与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项目—渤海蓬莱19-3油田作业区B平台和C平台先后发生漏油事故。经国家海洋局调查,这是一起由作业方康菲石油公司擅自变更开发设计方案而导致的责任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污染。河北乐亭、山东烟台等地渔民养殖海产品因污染而大量死亡,将康菲石油公司诉诸法庭。
近年来,国际石油巨头海洋石油开采导致的漏油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先是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作业时发生原油泄漏,被迫拿出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后有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在巴西海域钻井作业时发生漏油,巴西坎波斯联邦检察院开出200亿雷亚尔 (约合107亿美元)的巨额罚单。如今,美国康菲公司在中国渤海的漏油事故将如何埋单,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七、西气东输二线干线贯通
2011年6月30日,西气东输二线主干线贯通投产。这条由中国石油投资1422亿元、全长8700多公里的管道,与境外横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三国的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既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也是我国利用境外天然气资源的第一条陆上战略通道。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能源建设项目,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每年将接收来自中亚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这不仅对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天然气城市化、改善沿线城市环境作用巨大,同时可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
八、神华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通过鉴定
2011年7月4日,由神华集团主要承担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得2011年中国煤炭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我国由此成为世界惟一实现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技术工业化的国家,总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是由神华集团主要承担、煤科总院、中石化、中国一重和上海电气等共同参与,历时近10年研制完成的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工程。截至2011年上半年,工业示范装置生产油品46.7万吨,实现利税8亿元。这意味着中国已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煤直接液化核心技术,成套工艺技术产业化时机已趋成熟。
九、 《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发布
财政部2011年10月3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并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率定为销售额的5%~10%;煤炭资源税维持从量计征方式。
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的计征办法和税率,是这次资源税暂行条例修改的重点。目前先对原油、天然气实行从价定率计征,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资源产品。
十、我国多地出现油荒
2011年10月以来,江苏、安徽、浙江,到成都、重庆、武汉,以及石家庄、济南均爆出加油站无油可加的消息。10月24日,中石化称,此次油荒与民营炼油企业负荷减少相关。地方炼油企业人士表示, “油荒”主要由两大石油巨头控制销售导致。导致 “油荒”的直接原因则是两大石油公司供应减少,而根本原因是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市场供求关系没有理顺。
年度风云人物
“三桶油”换帅
作为独步央企、世界前500强企业的佼佼者, “三桶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下称 “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下称 “中石化”)和中国海洋原油总公司 (下称 “中海油”)的任何举动都会引起外界的强烈关注。
2011年4月8日,中组部前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了新的任命:中海油总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傅成玉调任中石化担任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兼董事长,中石油集团原副总经理王宜林调任中海油担任中海油党组书记兼董事长。
中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则留任中石油。但在确定留任前,曾有传闻称,其将前往云南赴任。但2011年,似乎并不是蒋洁敏的幸运年,因为在国务院对2010年大连 “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的处理中,蒋洁敏被处以警告处分。
而中石化原总经理苏树林赴任福建,履行省长职位。事实上,苏树林本身的履历也很丰富,在赴任中石化之前,其曾在中石油做过高管,与蒋洁敏算是有所交集,随后,还曾任职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所以,赴任福建省省长是苏树林第二次企业界跨越至政界,并有利于推动今后整个市场的竞争。
年度焦点企业
2011年9月23~24日,2011年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公布:湖北宜化以营业收入为410.89亿元位于榜首,云天化、北方华锦、滨化集团、江阴澄星实业分列二到五位。
一、湖北宜化
自2001年以来,湖北宜化集团已经连续9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年均增长速度在50%左右;发展方式表现为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在其410.89亿元的销售收入中,贸易所占的份额达到20%左右,成功实现化工、化肥产业的华丽转身,步入多元化发展领域。
“十二五”期间,宜化集团将在湖北、新疆、内蒙古、青海、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建设10大工程,项目总投资将达400多亿元,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近500亿元。 “十二五”期末,宜化集团将向千亿元企业目标冲刺。
二、云天化
云天化集团在2009年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后,2010年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实现营业收入369.1亿元,利税总额27.8亿元,利润总额10.66亿元,工业增加值70.52亿元,其中营业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云天化始终贯彻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突出新配置、新材料和新产业三个重点,以商贸为补充,促进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集团 “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的大发展。
三、北方华锦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下属子集团,是兵器工业集团发展军民融合型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的平台。
进入 “十二五”,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 “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构建有兵器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平台”为核心使命,以石油化工、化学肥料及道路沥青为主要发展方向,做强做大三大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三大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到 “十二五”末,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四、滨化集团
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6亿元,总资产41.4亿元。滨化股份具有40年丰富的烧碱和环氧丙烷生产经验,是全国最早生产油田助剂的厂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环氧丙烷及油田助剂供应商、国内最大的三氯乙烯供应商和重要的烧碱产品生产商。
2010年,滨化股份实现销售收入35.75亿元,实现利润4.63亿元,实现利税6.52亿元,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五、江阴澄星实业
江阴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于1984年,起步于磷化工产业。江阴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原江苏澄星磷化工集团公司改制基础上于2001年新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集团目前拥有独资和控股的独立法人企业50个,下设磷化工事业部、石油化工事业部、煤化工事业部、商贸事业部、综合事业部等五个事业部。2009年营业收入总额215.25亿元。
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团控股核心企业之一,专业从事磷化工产品生产经营,年综合生产能力超50万吨。是中国精细磷化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
年度技术创新
一、万吨级纤维乙醇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天冠集团承担完成的万吨级纤维乙醇项目2011年12月21日通过国家级能源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会验收。目前万吨级纤维乙醇装置已连续运行185天,运行结果表明,每7吨秸秆可生产1吨乙醇 (95%v/v),同时副产沼气500~650立方米,乙醇发酵浓度6.0%~6.4%。
这套示范装置的最大亮点是同时实现了乙醇、沼气和沼气发电联产,发酵残渣还可用作工厂自用锅炉燃料,减少了纤维素乙醇生产中所需的外供燃料和电力。该项目已申请中国专利18项,获专利授权10项,制定了相关企业标准6项。
国家能源局组织的验收专家组认为,万吨级纤维乙醇项目充分发挥了天冠的企业优势,结合中国国情,通过集成创新实现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分类利用,技术与工艺可靠,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具备进一步产业化与放大的条件。
二、山西焦化国内最大焦油装置达产
山西焦化集团通过强化生产管理,对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使装置生产操控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12月23日,山西焦化30万吨/年焦油加工装置累计完成焦油加工30万吨,标志着这套全国单套加工能力最大的焦油生产装置首次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以往由于原料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山西焦化焦油加工装置一直未能满负荷生产。2011年以来,山西焦化焦油加工厂加强了对原料焦油的监控,制定了一系列焦油质量控制制度,确保焦油进厂质量合格率达100%。他们还对生产系统进行技改和攻关,解决了制约生产满负荷运行的瓶颈,并将焦油蒸馏馏分塔采出混合蒽油换热器由并联改为串联,提高了塔效和分离效果,这些举措保证了焦油加工装置的满负荷运行。
三、煤制乙二醇中试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
2011年12月1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主持召开鹤壁年产300吨煤制合成气生产聚合级乙二醇中试项目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认为:该成果的研发成功,实现了由煤生产乙二醇的重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了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整体水平。
据介绍,年产300吨煤制合成气生产聚合级乙二醇中试项目于2010年开始建设,2011年3月开始化工投料,5月主流程成功打通,7月全流程实现贯通。目前,该中试项目的规模化生产项目5万吨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项目已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20万吨煤制乙二醇规模化生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四、我国首套万吨级APG工业装置投产
截至2011年12月19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上海发凯化工公司,采用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APG万吨级工业化装置,已稳定运行84天,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这标志着我国糖基绿色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 (APG)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APG是由葡萄糖和天然脂肪醇一步法制得,是当今全球公认的最安全、绿色、环保的表面活性剂,其优良的安全性、高耐碱性、高活性被业内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我国的表面活性剂工业起步较晚,在传统表面活性剂领域我国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此次APG的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糖基绿色表面活性剂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的市场垄断。
五、首套万吨级合成气制乙醇项目开工
2011年11月1日,索普集团年产3万吨合成气制乙醇成套技术研发项目开工,标志着该项创新技术已全面进入工业示范实施阶段,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套万吨级煤经合成气制乙醇工业化装置。据悉,该项目由索普、大连化物所、中国五环工程三方共同进行成套技术攻关、项目研发及建设,建设期为2年,投产后将尽快形成30万吨装置工艺软件包,建设30万吨级商业化运行装置。
六、中石化突破芳烃成套技术
2011年10月9日,扬子石化承建芳烃吸附分离技术开发及工业示范装置产出合格产品,产品纯度达到99.7%。标志着芳烃成套技术的最后一个技术堡垒取得重大突破,中石化成为世界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芳烃成套技术的公司。
据悉,该示范装置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可根据市场情况,适时生产对二乙基苯,进而为示范装置长周期运行提供了更有经济效益的运行模式,还可为新型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的开发提供工业应用试验的条件。
七、国内最大超纤合成革项目开工
2011年9月26日,国内最大的生态环保型超纤合成革生产项目——江苏方泰超纤合成革项目在泰兴市虹桥工业园区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计划2012年6月建成投产。届时,年可生产超纤皮革1200万米、PU合成革18000万米、PU树脂10万吨、色料3万吨,年实现销售60亿元。
八、我国首套MEA法乙二胺装置投运
2011年8月25日,采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MEA法 (一乙醇胺临氢氨化制乙二胺)专利技术、在山东联盟化工建成的我国第一套MEA法乙二胺工业化装置完成试运行。该套装置年产能达1万吨,今后3~5年还将每年新增5万吨生产能力,国内市场由此将摆脱乙二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九、单套最大聚甲醛项目全面投产
2011年6月7日凌晨4∶40,从内蒙古呼和浩特传来喜讯,中海化学天野公司年产6万吨聚甲醛C线成功产出粒料产品。至此,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聚甲醛项目在中国海洋公司顺利完工,全面投产,中海化学产业链得到了成功延伸和扩展。聚甲醛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机械、仪表、日用轻工、汽车、建材、农业等领域,在国外有“夺钢”、 “超钢”之称,是未来的金属替代材料。国内目前能够掌握聚甲醛生产技术且能生产合格聚甲醛的企业并不多,产品品种少,多数依靠进口,目前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比例50%左右。
十、国产大型挤压造粒机组实现系列化
2011年5月30日,在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营城子新厂区,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乙烯装置10万吨/年挤压造粒机组完成出厂前的验收工作,正进行装运发货,即将在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家。此前大橡塑已成功制造出国产首台20万吨年挤压造粒机组,此次10万吨/年机组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制造系列化不同规模大型挤压造粒机组的能力。大型挤压造粒机组整体技术水平高、装置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此前世界上仅有三家生产企业能生产,2010年前国内该类机组全部从国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陈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