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坐标
■ 机械工业出版社
引 言
第一章 长夜难明
——旧中国电机工业诞生的艰难曲折之路
第二章 星光依稀
——旧中国战火洗礼中电机工业先辈们的业绩
第三章 旭日东升
——新中国电机工业的新生
第四章 云光相间
——从“大跃进”到“文革”电机工业坎坷中前行
第五章 春光明媚
——中国电机工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第六章 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造就电机工业的蓬勃发展
第七章 璀璨夺目
——新世纪中国电机工业踏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第八章 耀眼全球
——展望未来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前景
第九章 光照后人
——中国电机工业百年历程的启示
水电设备领域:俞炳元,水电设备专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批水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工作,主持官厅水库、新安江、云峰、青铜峡、刘家峡等水力发电站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工作。陶炜,水电设备专家,参加了葛洲坝、三峡水电站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工作。
输变电设备领域:蓝毓钟,电器专家,组织领导新中国第一条交流330千伏和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以及直流100千伏成套输变电设备的研制工作。冯勤为,变压器和电力电容器专家,负责研制成功1.5万千伏安变压器、超高压并联电抗器、超高压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和我国第一只高压电容套管、超高压标准电容器。严筱钧,我国磁放大器及磁性元件的开拓者,主持新中国第一台69千伏油断路器、第一台无轨电车控制器、第一套磁放大器、大型高精度自动调速系统和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大电工产品的研制。汤明奇,变压器专家,领导东北沈阳变压器制造和科研测试基地建设。
工厂设计建设领域:张大奇,电机工程专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机工业设计院,领导设计和建设了我国各类电工企业、科研院所上百个,负责组织了《电机工程手册》与 《机械工程手册》的编写工作。
电机工程教育领域:钟兆琳,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为我国电机工程教育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章名涛,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编写出版了 《电机设计》、《电机的电磁场》等重要著作。
5.高教育人,培养电机工程技术骨干
1895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光绪帝在御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呈报的 《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禀明立案由》的奏折后,谕令在京师、天津、上海等地设立大学堂。据此,1895年,开办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次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开办南洋公学 (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8年,开办京师大学堂,设有电学等七门课程;1902年,开办山西大学堂,设有电气学科。
1905年,南洋公学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又由清商部改为隶属邮传部,培养方向也由商科转为工科,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08年,在校长唐文治的主持下增设电机专业,授电学、电机、电器等14门课程,学制三年。这是我国第一个 “电机”专修科,标志着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电机工程技术人才,掀开了中国电机工程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后,采用西方教育制度,推行新学制,把当时设有电学课和电机专业的大学进行了改革: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改为上海南洋大学堂(1921年改为交通大学);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堂,改为国立北洋大学 (天津大学前身);山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校 (1931年改为山西大学);新设同济医工学堂 (同济大学前身)、方言学堂 (武汉大学前身)、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前身)。
1919年后,在 “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高等学校有了较快发展, “唯有电机事业勃兴,才能辅助其他工业发展”的观点得以广泛认同。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全国专科以上工科大学共有18所,其中设电机工程科系的有12所。
尽管在抗日烽火中大批高等学府被迫内迁,教学条件简陋,学生人数锐减,但大多坚持了战时办学,社会影响卓著。当时设有电机工程科系的高等院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洋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和大同大学等。
这些设有电机工程科系的高等院校,为当时的电机工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并成为新中国培养电机工程师的摇篮,为电机工业的腾飞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技术人员。
开创中国电机工程高等教育新篇章的上海交通大学,从建校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3年间,逐步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多数是国内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深造的归国人员,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有明确的办学方针,具有 “求实学、务实业”的优良传统;也有重视招生质量,坚持择优录取,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学生实行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的严谨学风,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理工大学,成为中国颇具盛名的培养电机工程师的摇篮。53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共培养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5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成为科学技术战线的骨干力量,同其他大学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电机工业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还曾缔造了数个中国电机工程高等教育的第一:1910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机实验室;1917年,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无线电课程;1919年,自建了中国第一部无线电台;1943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从事高层次电机工程人才培养的大学电信研究所等。
值得自豪的是,高等教育电机工程系,除培养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级专业人才外,还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6.产业雏形,铸就电机工业物质基础
到1949年年底,全国共有电机制造企业600多家,职工有近3万人,年工业总产值0.26亿元,当年生产交流电动机7.16万千瓦、变压器11.9万千伏安、电力电缆400千米。截至1949年年底,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184.9万千瓦,当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68.6万千瓦,发电量36亿千瓦时;水电装机容量16.3万千瓦,发电量7亿千瓦时。
解放初期的电机工业,生产产品从修配、仿制入手,逐步过渡到初始的自行设计制造;从经验设计制造,逐步过渡到较为正规的设计制造;从单台产品制造,逐步过渡到小批量生产;从单个产品设计制造,逐步过渡到简单的系列产品设计制造。从总体上说,单一产品居多,品种规格较少,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一般,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低。尽管如此,当时生产的电工产品,已涉及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和用电设备,涵盖了电工行业的基本门类。
旧中国留下的电工企业群体,聚集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积存的技术装备,开发的各类电工产品,储备的生产技术,成为新中国电机工业重生腾飞的重要基础。
(未完待续)(图书征订电话:010-8837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