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乐观 缝机行业主动调整升级
稿件来源:本报讯
三年多前,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缝制机械行业企业虽因遭受打击而致低迷,却也能够做到沉着有效地应对,从而迎来了阶段性的恢复增长。三年之后,这场危机仍在发酵,欧债危机深度演化,缝制机械行业发展能否依旧保持坚挺?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何烨认为,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面临考验的形势下,缝制机械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2012年的形势不容乐观。
形势严峻
何烨介绍说,2011年缝制机械行业发展前高后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行业虽然还能保持12.4%的增长,但全年增幅收窄。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总体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利润总额更是两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 何烨表示,缝制机械行业今年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首先,一方面,世界经济依然没有找到内生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市场需求回升缺乏根本性动力,市场预期没有出现实质性好转,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普遍低迷;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与市场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外需动力不足造成工业生产增速明显下降,紧缩货币政策影响了投资和工业生产活动,持续性通胀制约了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对消费意愿和支出产生了很大的抑制。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增长都在减速。 其次,价涨量降,是2011年中国服装出口最典型的症状。有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服装出口总量下降7.1%,单价却增长30.7%。 何烨分析认为,拉动缝机行业实体增长的需求动力正随着国内消费信心的下滑和下游服装行业 “价涨量降”的发展趋势而不断减弱。缝制机械的内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紧缩挤压,这种局面在未来阶段内将长期持续。 另外,美国制造业回流、东南亚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存在,使中国制造业优势锐减,随之而来的是生存环境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这两重困境让缝机企业在现阶段感到进退两难。
机遇犹存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行业的发展机遇也蕴育其中。”何烨在谈及行业发展前景时坦言。 她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历经由小变大,由单一品种到全面覆盖,由产品竞争力普遍偏弱到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充分说明行业的发展基础坚实牢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日臻成熟,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等方面长足进步,产品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缝机行业发展总体逆势而上。行业骨干企业在2011年无论是提业绩还是抓管理,态势均是普遍上扬。同时,我们的产业配套成熟度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中国缝机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球化产业,在生产方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诸方面已与国际接轨,因此,服装产业的变化、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并不妨碍我们主动进行行业结构调整。” 何烨在这里所指出的结构调整,首先是以2011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为显著特征的。随着服装等下游行业的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高效、绿色节能、特殊功能类的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需求量大幅上升,2011年行业105家整机企业生产带电控装置缝纫机近120万台,同比增长46.79%,产品同比增幅远超过行业产量20%左右的平均增长率。 其次,企业结构调整加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行业强强联手加快,2011年,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力度加大,行业逐渐形成具有显著战略、资源优势的 “六个大型组合体”为第一阵营,具备发展特色与比较优势的中小型企业为第二梯队的发展格局,行业资源、效益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同时,不少具备长远眼光的企业也在进行自身的市场结构调整。不少曾经以内销为主的企业,都在一步步扩大企业外销比重。而以外销为主的部分企业也在逐步扩大对内销售,平衡企业内外销市场份额,以保障不同行业形势下企业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客观环境的严峻,反而逼迫企业加大了转型升级的力度与步伐,促使企业主动思考,求新求变。
寻找对策
何烨认为,制约因素固然存在,但并非无解。关键是企业要摆正态度,认清方向,根据市场与企业的发展规律,主动求发展,积极找到应对之策。同时,企业要加强应变能力及防范风险意识。 何烨表示,行业转型升级目前正处于攻坚时期,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五方面的转变非常紧迫:由主要靠要素的投入拉动转移到主要靠技术进步拉动;从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转到注重技术能力的积聚;从着眼产品的生产环境转到着眼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走向价值链的高端;从环境对立转到对环境友好。” 何烨强调,企业应避免陷入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低层次同质化的泥潭。事实证明,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要以智能、绿色、服务为发展方向。 智能,便是坚持把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关键环节,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把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品牌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晋升,加快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绿色、服务则更多体现在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特别在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受挤压的条件下,将增加值延伸到研发、设计、实验、管理等环节。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同时加强精益管理,使缝制机械行业具备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信息化能力。(邓澜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