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纵观全局 为我国工业发展定调
稿件来源:本报讯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面临着提升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危机等多重复杂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针对全球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起伏,中央果断实施的一系列强有力宏观调控措施,使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五年,尽管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却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部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加快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国务院于日前正式发布了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以下简称 《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个工业中长期规划。它从国家战略层面审视发展中的不足,并为未来五年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措施,是指导“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行动指南,也是指导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
工业结构调整为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国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8%,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万亿元,年均增速达30.2%。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货物贸易 (占90%以上)出口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 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在 “十一五”时期取得重大进展。主要体现为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落后产能淘汰取得积极进展;品种质量和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十一五”时期淘汰的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其中,淘汰炼铁能力1.2亿吨、炼钢能力6914万吨、水泥3.5亿吨、造纸1070万吨。 在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之际,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取得积极成效。两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经过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为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工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工业转型升级事关目标全局
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将不再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业转型升级事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全局,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作为国家重点专项规划, 《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 “十二五”规划 《纲要》的具体部署。 “十二五”规划 《纲要》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部署。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了 “十二五”规划 《纲要》对工业领域提出的各项要求,细化落实了工业领域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要措施。 《规划》从转型升级的基本要素出发,突出了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品种质量、组织结构、空间布局、对外开放等重点任务,从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领域出发,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措施。 当前,我国工业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规划》深刻阐述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指出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而《规划》的实施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落实责任、项目实施、政策落实、跟踪评估等多个方面。 《规划》提出了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及功能、强化工业标准规范及准入条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并从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加强和创新工业管理、强化规划监测评估等方面对规划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 《规划》出台的意义及影响都十分深远,但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征程中,仍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挥相关产业的带动性。 一方面要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全面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资源环境保护,需要和谐统一,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方向转变。只有切实按照 《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切实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才有望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本报记者 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