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他山之石德意志”
稿件来源:本报讯
编 前 《葡萄园观察》专栏写作已坚持了两年余,至 《黑天鹅与极端天气》,已发表整整一百篇,约十六七万字。笔者总觉得算是一个阶段,不知是否要标示一下。正踌躇时,原机械部副部长沈烈初来电,称他读了12月中旬葡萄园观察中的一篇题为 《他山之石德意志》的文章,很有感触。 沈烈初是我国机械工业领域老一代高层管理者,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工学博士学位。曾长期在我国机械工业部机床行业专业管理岗位任职,并曾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后在国家进出口管理领域担任领导职务,直至退休。近年来,沈老经常活跃在对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技术创新等调研指导的一线,不时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表现出工业领域老一代领导人的品格与风范。 在此,我特意向编辑部推荐沈老的 《也谈》一文,并特请他同意发表在 《葡萄园观察》栏目里,令蓬荜生辉。(杨青)
去年在 “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首发式上,我见到中国工业报总编辑杨青同志,建议她研究一下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为什么德国能独善其身,能抵御这次金融危机呢?去年12月15日看到杨青在中国工业报上撰写的一篇短文:《他山之石德意志》,内容极为丰富。她从德国民族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学思想、一直到工业化思想进行了很有深度的分析,说明她非常用功地进行了研究。 不久之前,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访华,有记者向他提问,为什么德国能抗击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呢?他回答的大意是:德国不仅重视虚拟经济,更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其次德国有一批著名的跨国公司,更有一大批世界级强大的中小企业做基础。 他们的见解不约而同,使我颇有感触,遂成此文。上世纪50年代,我在德国生活过五年,以后又多次到德国进行考察,或洽谈经贸活动,近距离接触到德国老百姓及各阶层人士。德意志民族勤劳、务实、智慧、节俭、敬业,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一直追求站在制造业的制高点,引领制造业发展方向;他们善于学习,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就是百万富翁在星期六、日也会自己动手修整花园、汽车、房屋等,不张扬,不讲排场;特别是敢于承认错误,从错误中学习的态度,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震撼一跪,表现出这个民族对历史的担当。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德国强项。德国产品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高质量、高性能、长寿命、用户放心,因此有着一大批忠诚度高的用户。德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是,实体经济是 “皮”,虚拟经济是 “毛”。“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二是,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快速流动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产品都是世界产业链分工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处在产业链中的高端,就是中低端;不是附加价值高的一端,就是附加价值低的一端;不是处在清洁生产的一端,就是处在资源、能源、污染密集型的一端,于是就形成了新的“剪刀差”。所以,凡举机械类产品的竞争,不仅在于本身的性价比,而在于整个产业链的竞争。 经过六十余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但时至今日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如此困难呢?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某些人盲目“贪大”和 “崇洋”。只重视大企业、大马路、大广场、大办公楼,追求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城市越大越好,似乎这是 “现代化”的标志。浪费很多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前年我到某省的贫困县考察,该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吃饭,但为了显示招商引资的重要性,搞了一场“盛大”的演出,请几位歌手出场费就是几十万元,是可悲还是可喜呢?同样前年我在无锡市羊角镇学习时,该镇党委书记一席话,我记忆深刻,他说 “不要把子孙用的土地,现在都用完,他们怎么办呢?他们肯定比我们更聪明”。这样富有哲理的讲话,胜过某些长篇大论和报告。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过不世出的繁荣丰裕。但1840年以后,泱泱大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侮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国家只有强而大,才能抵御各种内忧外患,相反,大而不强,只能受人欺侮;另一个教训则是,要真正的 “师洋”而不 “崇洋”。 盲目 “贪大”的人应该好好学习德国有用的经验。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弱,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大批世界级的强大的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并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的专业人士与之相匹配。好像一座金字塔,塔基不坚固,金字塔就不能树立几千年而不倒,真正处在塔尖的像西门子、戴姆勒-奔驰、蒂森-克虏伯、拜耳等跨国公司在数量上还是占少数。似乎我国制造业走了一条既不同于德国,又不同于韩国的道路,当然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否互补,互相借鉴呢?值得探讨。 还有人才问题。大家都很重视,搞 “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或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构成金字塔型的人才及其教育培训体系,也很重要。现在有的机械企业里,有绝技的高技能人才或技师,比 “海归”、博士、硕士更稀缺。机械产品是由千百种零件经过千百道工序,由千百双工人双手制成的,特别是一些高、精、尖产品的工艺诀窍,就是靠心灵手巧的高技能人才做出来的,他们也是机械工业的宝贵财富。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时代,世界各大企业纷纷裁员,但世界著名的光学企业蔡司公司就保留了一批磨镜头及其它特种技能的工人,把他们养起来,一旦经济复兴时,就发挥了 “种子”作用。笔者上世纪70年代访问过德国BBC低压电器工厂时,做硬质合金模具的老工人已近六十岁,还在做硬质合金模具装备钳工,他制造的模具冲压出的零件,像一件件工艺品那样精致。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很多优越性,但若不创新观念,解决政策、体制、机制、导向、价值观等这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问题,真正赶上或超过德国,会很难很难,即便有些形似,也不能神似,更遑论超过他们。这就是 “软实力”提高之难。 一孔之见,算是忧国忧民,敬请指正。(沈烈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