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厦工
稿件来源:本报讯
那么,没有国家的收购,厦工的产品如何实现销售呢?于是便有了苏敏提出的 “社会化流通”,就是通过各地的机械公司与厦工自销等多方式、多渠道完成销售。因此,厦工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早拥有自己营销体系的企业,而这也正是后来盛行的 “代理商销售模式”的雏形。 当时,苏敏成立了销售经理部,亲自抓销售,带着产品全国去推销。跑部委、跑展会,风餐露宿,足迹遍布全国。 一番奔走下来,厦工在国内有了名气,客户开始主动上门订货,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厦工的销售窘境就此被打破,这也为其培养了第一批来自市场的客户群体。而厦工自己跑市场的成功也引来同行纷纷效仿,成为标杆。 苏敏在任的几年时间里,厦工迅速扭亏为盈,生产和经营状况直线上升。在苏敏提出的“坚定不移学大庆、下定决心赶柳州”的口号下,最终厦工用三年时间以6项指标全面超越柳工的成绩取得完胜,在当时国内4家装载机企业里排名第一。 回头来看,厦工走上这条 “独木桥”也是被逼无奈,当时其同行均是部属企业,属于“围墙经济”,所有的配套全部在内部完成,不需要依靠社会。因为他们可以从国家拿到计划,有计划便会有投资,最后生产出的产品也由国家全部收购。而厦工拿不到计划,当然也得不到投资,所以自己完成内部全配套无法实现。 然而,也正是在当时这种特殊的国情和工业管理体制下,厦工依靠自身的远见卓识和敢想敢干的作风,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这也正是后来 “厦工模式”的雏形。
霸气外露
苏敏的故事远不止此。 为了提高产量,苏敏在当时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发奖金。这不仅是厦门市首家,恐怕当时在全国有如此胆量和魄力的企业也仅此一家。 苏敏决定,按照工人工作量和完成质量,每人计件加一次班发放6毛钱奖金,每月最多加班15天可以得到9元。这在当时已是不菲的收入。难能可贵的是,厦工当时的奖金发放并非平均主义,而是以计件和质量为标准。据苏敏回忆,在其任内,累计发放奖金总额达到了30万元。 “社会化协作”和奖金的刺激让厦工的产量成倍增长。1979年厦工装载机产量翻倍至160台,1980年已经超过300台。 然而,苏敏发奖金多次受到厦门市委的调查,派驻工作组。厦工的 “社会化协作”也受到政府部门的非议,认为苏敏 “走资本主义道路”、“公私不分”。 而带过兵打过仗、曾经出生入死的苏敏对此并未显露惧色,他早已认准了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已然露角的大趋势。他说, “我认为对企业好的事情,我就敢干。”同时,苏敏当时的做法以及将厦工扭亏为盈的事实,得到了时任国家农机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项南的亲口支持及肯定。 同时,苏敏在干部使用上也 “做过手脚”。 当时,厦工任命中层正职干部都需要得到市委批准。而事实上,市委对厦工情况不太了解,难以做到正确用人。 而苏敏之 “敏”再次体现,他提拔了一批确有能力的干部,全都任命为副职,但行使正职权力。这其中不乏后来为厦工建功立业的重要人物,包括后来的厂长熊光敏、党委书记周惠康等。而颇有意思的是,直至苏敏退休,他一直担任的是副厂长。 除此之外,当初为了打开市场,苏敏在促进销售上用了不少心思,著名的 “大机带小机”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另外,苏敏还曾在企业兼并收购上有所尝试,后因地方政府的坚决反对未能成功。不然,如今的厦工版图又会多出一些色彩。 知道苏敏故事的人都会说,他像极了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老打胜仗,老犯错误,霸气外露,不听话…… 但今天看来,苏敏当年的这些所作所为甚至是一些 “小动作”都已是后来大小企业公认且惯用的招数与手段。而30年前的苏敏无疑是一位超越当时时代的战略家及实干家。 2011年春深时节,我们见到已过耄耋之年的苏敏老人。他思维清晰、耳目伶俐、心智豁达。只是双腿肌肉萎缩,已经不能走路,老伴10多年前的突然辞世也让他日显憔悴。自那以后,厦工便常年雇佣一对夫妇与老人作伴,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让子女远在海外而孤身一人的苏敏能够安享晚年。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在多年后依然能够见到苏敏老人,亲耳听他讲讲那些久远而生动的故事,对听者是一种洗礼。 【2011年7月,苏敏走了。但他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财富,那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做企业,关键在战略,上兵伐谋。而企业一把手是关键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在企业是英雄创造历史。 ——其实英雄者,不过是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扛得住,打得赢,所谓挽狂澜于即到,扶大厦于将倾。 ——英雄不过胆识过人而已。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现在常喻为敢于创新。 ——成大事者,既要有机心,也要能担当;既要有眼光,还要有胸襟。做别人不能做之事,容别人不能容之人。 一个人,能留诸后世的,不在于他官有多大,也不在于他名气有多大,更不在其财富有多少,而在于他所做过的事,他所起过的作用,能否荫庇或惠及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