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对中国汽车工业三个案例的研究 (二)
稿件来源:本报讯
在这个部分,我们通过对两家国有汽车整车厂的案例研究,把讨论放在中国汽车工业的环境中。 因为技术能力是随着企业运营的过程嵌入的,我们可从实证的视角考察它的组织过程。我们尤其注重观察,追踪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公司是如何在技术能力上演变的;比较和分析他们不同的技术能力建设方法。 案例之一的上海汽车工业公司:捆绑的产品和生产技术 上海汽车工业公司 (集团),简称SAIC,其历史可以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战后,国民政府从一家英国公司购买了上海汽车工厂,用于维修和组装雪弗兰和奥斯丁系列。1955年12月上海汽车工厂国有化,重新命名为“上海内燃机和部件公司”;1996年合并再命名为 “上海汽车工业公司 (集团)”。这家企业与第一汽车集团(FAW)和东风汽车公司 (DFM)一起,成为政府扶持的 “三大集团”,并且是拥有最大产能和市场份额的一家。2004年,因其117亿美元的业务收入而成为进入了 “福布斯500”的很少的几家中国企业。 SAIC完全归上海国有资产监管委员会所有。自从 1978年以来,SAIC四任总裁中的三位是从上海市政府高级职位上调任过来的,其中两位在离开SAIC以后继续担任政府官员。现任CEO胡茂元是一个特例,他的职业生涯是从SAIC一家工厂开始做管理工作的。 SAIC一直都受到政府的极大关照。一个例子是自从1985年以来,SAIC拥有从销售每一辆桑塔纳车的利润中留下1250美元的特权。到2005年,这个截流已经达到了5000万美元以上。然而,SAIC的研发预算没有高于它年利润的1%。 SAIC前半部分的技术发展历史(1978~2002年)与其他中国汽车公司的历史类似,即从国际合资方那里寻找技术转让。当年苏联援建力量从中国撤走以后,SAIC前身的上海汽车厂曾生产过 “凤凰”牌汽车,之后被重新命名为上海牌汽车。1984年,SAIC受政府的敦促寻找与外国公司的合作,与大众汽车建立了一家合资厂;1997年,与通用汽车建立了另一家合资厂。1991年SAIC决定停止 “上海”汽车的生产,并把从 “上海”汽车获得的90%的利润投入桑塔纳项目。最早的上海大众产品是CKD,即全散件组装。 大众的贡献主要是以捆绑的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形式提供的——根据合同,没有大众的裁定,SAIC不能够对原始的设计进行任何改动。虽然大众和SAIC在上海大众拥有同等的投资份额,但利润分配并不对称;特别是对进口配件额外付款,使得后者很不高兴。于是SAIC做出了巨大努力来开发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1991年,桑塔纳成为第一个免除进口许可证的汽车,象征着本地化生产的实现。然而,在利润分配的满意度得到保障以外,如果考虑独立自主的产品开发,SAIC几乎没有做到什么。 除了惟一的一项主设计改进,桑塔纳这个型号在多年中一直主导SAIC的组装生产,同样也一直主导中国市场;而在德国,桑塔纳的生产已经于1993年停止了。1999年,SAIC购买了一家位于江苏省仪征市的亏损工厂。三年以后,赛宝投入生产,这是SAIC自1958年以来第一个自主品牌。这个型号是在通用汽车的欧宝平台上开发的。然而,赛宝并不受市场欢迎,命运短暂,2003年和2004年总共只卖了4298辆,2005年赛宝停产了。 SAIC缺少技术和商标权,是它寻求海外并购的一个原因。海外并购在新的CEO胡先生被任命以后不久就开始了。第一个大目标是双龙,一家亏损的韩国公司。2003年SAIC购买了双龙48.92%的股票,成为了其控股人。2005年,在放弃了对破产的罗孚(ROVER)的竞标以后,SAIC为技术细节、罗孚的发动机知识产权以及罗孚的75和26系列的汽车支付了6700万英镑。他们曾经希望注入新鲜血液来加强SAIC虚弱的技术基础。然而,因为罗孚的设备和人力资源被南京汽车集团公司买走了,SAIC在掌握新购买的技术方面遇到了困难。 案例之二的奇瑞汽车:获取高度不捆绑 (拆分)的技术 奇瑞汽车是一家成立于 1997年的小规模的国有企业,位于内陆省份安徽的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芜湖。其销售的所有四个品种的汽车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虽然规模小、历史短以及结构简单,奇瑞已经让国人们非常吃惊了——在8个月内,它开发了头两款汽车,而这是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的记录。 2006年,奇瑞在宣布发布4款新车型不久以后,成为第一个出口自主品牌轿车的公司,也是第一家在海外以中国知识产权生产轿车的厂家;是第一家生产全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发动机的乘用车公司。 然而,奇瑞的诞生是挺有戏剧性的。相对偏僻的芜湖市,对于新经济来说是个迟到者。在不顾一切地寻找发展前途的时候,当地官员对有利可图的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非常感兴趣,不顾中央政府对准入的严格控制,他们决定建设自己的汽车公司。虽然国家明令禁止成立新汽车厂,但奇瑞从安徽和芜湖政府那里获得了全力的支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芜湖的官员们与中央政府谈判,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让出奇瑞20%的股份,成为SAIC的一个分公司。 奇瑞的战略可以概括为获取高度不捆绑 (拆分)的技术。1996年奇瑞从英国购买了其第一个生产设备——一个过气的福特发动机生产厂,把它搬回了芜湖。它从西班牙一家挣扎中的大众公司分厂那里获得了生产 “Toledo”这个型号的汽车蓝图,并秘密地于1999年5月制造出了它第一台发动机;7个月后,做出了第一辆车。 2000年下半年,奇瑞拥有了它的第一个研究团队——一个有20来人的工程师团队,他们曾经在东风汽车公司工作。来到奇瑞8个月后,这个团队发布了两个新车型——“东方之子”和 “QQ”。事实上,奇瑞自己的团队只有能力设计车体或者仿制汽车车体。他们的底盘是Tower公司 (美国公司)做的,主要的模具是一家台湾公司做的。作为在福特发动机组装生产线上生产发动机的补充,奇瑞也接受外部供应。奇瑞也为那些批量产品的零件供应商生产一些小部件,比如附件、电子部件、发动机附件、样品等。 通过把生产技术分解成尽可能小的部分,以及通过只购买那些奇瑞自己不能做的东西,成本降低了,QQ比其对应产品雪弗兰便宜1/3,东方之子也是一样。两个型号在市场上成为热点,很快销售量就位居榜首。 在掘到第一桶金以后,奇瑞开始在研究与发展和技术培训上大量投资。他们把年利润的10%~15%用于研究与发展。2000~2005年之间,它的研究机构扩展到11个部门,拥有800位员工。为了培养他们自己的技术发展能力,奇瑞选择与几家最有竞争力的厂家一起工作,包括与奥地利的AVL(世界排名第四的发动机设计公司)的合作。奇瑞负责提供最初的想法和制定标准,发动机公司负责专业设计和蓝图。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超过100名奇瑞的工程师被派到AVL参加培训,其他900名工程师被派到其他国家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战略,奇瑞开发出第一台中国制造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与前一段时间的大量或者完全模仿和逆向工程相比,奇瑞的新车型——瑞虎、A5、F和M系列明显地带有更多的自主开发的特征。(作者:刘佳佳 AndrewTylecote翻译:李 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