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首届 “中国校车发展研讨会暨国际校车展览会”开幕的前一天,本报记者来到位于盈科大厦11层的纳威司达 (中国)总部,就其在中国的校车战略、合作伙伴,以及美国的校车法规标准、运营经验等问题,进行了采访。纳威司达中国区总裁万如意、纳威司达中国总经理陆昕、纳威司达集团中国产品及技术研发副总裁严敬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工业报:目前为止,美国的校车保有量是48万辆,每天安全地运送2600万名青少年,您认为,美国校车在安全性方面的经验是什么?
纳威司达:在美国,校车是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最重要的工具。使用校车能降低污染和成本,减少交通拥堵,有助于环保;而且校车能为所有孩子,不管家庭是贫穷还是富有,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校车是最安全的运输工具,乘坐校车可以保障孩子们在上学、放学途中的交通安全。
美国校车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安全性,是因为做到了产品、法规、运营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产品上,美国校车采用了专用的校车黄,其他车辆只要看到这种黄色,就给它很多优先的权利。其他因素,如固定的尺寸和高度,侧面强化的车身、红色停车闪烁灯、后视镜、过路及停车指示臂等都确保了它的安全。在美国,停车指示臂打开的时候,其他的交通工具都必须停下来。它是除了警车、消防车之外,惟一可以指挥交通的车辆。美国校车驾驶员是不存在盲区的,测试的时候,会在车四周放上矮桩,在驾驶员头上放一个摄像机,司机必须看到所有的桩,形成一个无盲区的视界。
在美国,校车安全法规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车辆都必须遵守的,另一类是专门针对校车的,包括车灯、后视镜、行人安全装置、安全带的固定、紧急逃生出口和安全车窗、滚翻保护装置、车身接缝强度、燃油系统的安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比如,经验告诉我们,即使规定要系安全带,孩子们也可能不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带之外,在前后排座椅之间能形成一个对孩子保护的空间,在发生事故的时候,这个空间可以约束住孩子,同时孩子在里面,和内部的物体撞上,可以保证他们不受到伤害。
中国工业报:纳威司达对中国校车安全方面的法规和标准有什么建议?
纳威司达:中国的校车标准在产品标准、法规上与美国有所差异,举一个小细节,座椅和车窗之间3公分的间隙,座椅两侧有扶手,美国校车上没有扶手,因为如果孩子系了安全带,不需要扶手;如果孩子不系安全带,有了扶手也没有什么用,如果发生侧翻,还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但这可能是考虑到了中国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中国的路况等等。
还有就是在某些技术标准上,没有具体要求的数值和实验方法,我想在后续的实施细则里可能会有,因为中国的习惯是先出法规,再出实施细则。我们希望一方面去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标准,使我们的产品能适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也希望将我们的经验与中国分享。
中国工业报:纳威司达已经在探讨与江淮集团的合作事宜,现在进展如何?除了发动机和商用车,在校车业务上是否也将与江淮集团合作?
纳威司达:目前我们已经和江淮达成了关于发动机和卡车方面的合作,希望尽快有好消息。相信我们的合资企业(发动机)今年一定能成立。
在校车方面,与江淮的合作关系对我们至关重要,现在主要探讨的合作对象也是江淮。我们考虑到江淮在客车底盘方面的强大实力,而且对方在校车方面也有比较强烈的合作意愿,我们双方可能在发动机和卡车之外,再增加在校车方面的合作。
但是要达到全国供应的能力,也不排除和其他地区或城市的政府、企业合作的可能。因为中国的校车市场其实与公交车市场有点类似,各地都倾向于本地化采购,我们不排除与江淮一起和其他企业展开本地化合作,因为可能有的地区只买底盘,不买车身。
中国工业报:如何看待中国的校车市场?纳威司达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纳威司达:中国校车市场还不成熟。未来中国政府的 《中小学生校车安全条例》及相关技术标准具体下来是什么样,配套实施细则如何规定,现在还不明朗。我们不希望造出了一款车,要么配置过高,要么在某些方面不符合中国的标准,我们希望能在中国校车标准明确、市场明确的情况下,尽快推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纳威司达的优势在于,我们在校车整合方面的独到经验,我们有自己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从零部件到最后的整车产品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和经验;不管是设计也好,质量也好,安全也好,都贯穿在整个过程中,这是长期积累起来的,这也是我们能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原因,是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
中国工业报:纳威斯达在未来国产化的过程中,在控制成本方面有什么优势?
纳威司达:我们可以做到安全性与成本兼顾。第一,由于中国校车产品规范是中央政府来制定的,这样的话选装范围会变小,那这个成本就会降低。在美国产品规范不是中央政府控制,而是由学区和州控制的,所以选装的情况较多。选装件范围越大,装配流程复杂性就越大,成本就越高。
第二,在美国现在的排放已经高于欧Ⅵ,中国现在是欧Ⅳ,发动机的排量要求相对较低;从座位的数量来看,美国最多是3+3;国内最多是3+2,每个车比美国少10个左右的座位。
第三,在国产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把美国现有所有的产品和技术全部转到中国,可能会找一个国内的底盘商,加上我们的经验,通过做一些细节的调整,调到适合国内安全规范,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产品的经济性。(本报记者 芦丽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