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责任体系的融合提升“软实力”
稿件来源:本报讯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内销市场,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 “走出去”,全球价值链体系在向纵深专业化分工的同时,也不断实现着高度与广度的融合。这就延伸出了一个新的命题——随着世界 “变平”,如何在实践层面,促进社会责任体系融合的本地化与国际化,突破区域界限与理念冲突的藩篱,以更好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社会责任体系的三代进化
首先,跨国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实践正在实现着从 “COC→C2B→C2C”的 “代际进化”。成本降低、公信力提升,成为了责任体系进化的一个主旨。 具体来说,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社会责任体系经历了三代发展阶段。第一代体系是跨国公司独立推行的、规范供应商生产行为的 “生产守则”。COC是企业自行制定的 “B2B” (企业到企业)方式的生产守则,体系间缺乏协调以及实施主体的审核压力骤增,缺乏透明性和外界监督,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存疑。 在这种情况下,以SA8000、WRAP和BSCI为代表的第二代社会责任体系诞生了,这些体系由企业组织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监督。该体系的特点则是 “C2B”,即从社会组织传达至企业 (主是供应商),提高了体系运作的效率和稳定性,减少了实施主体的履责负担,但仍未达成实施效果的最大一致性和最高可信度。 从本世纪初开始,第三代社会责任体系开始出现,即 “集团标准”之间的合作体系 (“C2C”体系)成为发展趋势 (例如,BSCI认可并接受SA8000的审核结果)。 可以看到,社会责任体系的三代进化,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即:从 “点对点”,到 “系统对系统”的责任主体;从繁冗的审核压力,到成本集约化的履责标准;从封闭的单方意志,到开放的第三方监督。 应当预见到的是,在社会责任体系进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不同责任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最终表现为社会责任体系的信任危机与实施主体的履责成本。体系的融合,应当成为社会责任体系本地化与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大势所趋
一方面,国际性社会责任体系产生于发达国家而实施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对话和能力建设要求越来越高的过程中,经常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中国本土社会责任体系也将面临融入全球化经济的问题。 应当说,从推行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之初开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主张强化不同社会责任体系间的合作、融合和互认,目前这一工作正在逐步的深入与细化的过程之中。比如,在涉及到CSC9000T与BSCI的标准体系融合方面,CSC9000T的2008版增加了环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要素,这一改进使得BSCI所有现有要素均在CSC9000T中有充分体现,这是双方标准融合的基础之一,共同的要素要求能极大地便利体系的实施者。 社会责任体系进化与融合的趋势,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现象是:社会责任体系的进化与融合,令社会责任本身的内涵在发生着显著的扩容。即,以往社会责任的实践,更多将关注的视角停留在内部的劳资关系和谐,以及 “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上,而随着社会责任体系的高度融合与价值交汇,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实现转型的助推剂
所谓见微知著,心同此理。如果把中国纺织工业的转型与发展视作为一次计算机系统的升级,那么,系统升级的目标就是使得纺织工业最终实现由 “规模经济”向 “价值经济”的转型——智慧、快速反应,以人为本,已经取代规模体量,成为web4.0时代与全球化语境下,获得用户青睐的竞争利器。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首先,整个操作界面必须是环境友好的。在系统内存的可控范围之内进行运作,才不至于使得系统陷入崩溃的风险。同样,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应当以 “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责任体系的构建与责任履行,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形成产业发展的 “代际公平”。 其次,系统的升级不仅包括硬件的升级换代,同时还应当是软件的更新与安全运行。纺织工业要倡导技术创新与设备创新,同时更应注重作为品牌 “软实力”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它是中国纺织工业 “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种内在表达。 再次,提升系统的兼容性,也是提升运行效率的重要要求,这也是体系融合的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 孙瑞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