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2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1%,增速较4月底降低6个百分点,行业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产品价格的提升。图为北京铜牛集团制衣车间。 (资料图片)
王天凯
李汉典
年度十大新闻
1.“用工荒”再来袭
自从2011年3月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遭遇了新一轮 “用工荒”,其影响范围不仅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波及到山东、安徽、河北等内陆地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去年纺织行业用工成本上升尤为突出,总体提高15%以上。以针织行业为例,与2010年相比,针织企业员工的工资支出普遍上涨了20%~30%,工人支出大约占到产品总成本的三成,比2010年上涨了10%。
有分析认为, “用工荒”表面上看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纺织行业不断回暖的结果,同时也是我国劳动力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直接表现。80后、90后作为新一代劳动力的主力军,普遍成长环境较好,面对当今社会选择的多样化,他们往往不愿意投身又苦又累的纺织工厂,迫使纺织企业遭遇 “用工荒”、 “技工荒”的壁垒。
业内专家建议,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用工荒”的有效途径。以棉纺企业为例,每万锭用工人数多则可达180人左右,也有一些生产率高的企业,其万锭用工人数只有不到30人。
2.出口数量几近零增长
纵观2011年的纺织服装出口格局,价格提升支撑了出口增长,而数量增速接近于零。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去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2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1%,增速较4月底降低6个百分点,行业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产品价格的提升。
据测算,受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去年前11个月纺织价格整体提高20.4%,对出口总额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了98%。剔除价格因素之外,1~11月纺织服装出口数量同比净增长0.5%,其中服装出口数量净增加0.1%,部分出口订单向周边低成本国家转移,国际市场终端需求情况不容乐观。
从月度出口数据来看,7月、9月、10月单月出口数量同比分别下降0.94%、3%和10.3%,月度出口数量增幅持续加速下滑。相比之下,单月出口价格增幅在连续6个月超过24%之后,9月、10月有所下滑,但月度价格增幅也达到17.97%和17%。
3.融资难或难根治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长期存在。2011年国内货币政策明显紧缩,贷款难、贷款利率上浮以及贷款高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困扰着企业的正常运营,流动资金紧张成为纺织企业面临的首要风险。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拓宽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措施,但落实效果在纺织行业中尚不明显。
一项监测数据显示,大中型企业是我国银行贷款的主要投放对象,大企业贷款可以做到全覆盖,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微型企业。
中纺联会长王天凯认为,由于纺织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盈利有限的自身特点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加上一系列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体制机制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纺织企业的资金链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4.出口订单 “被分流”
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债务危机等影响,2011年国际纺织服装需求低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依托更低的原料,劳动力成本,以及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迅速提升,其出口的棉纱以及家纺产品更具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的订单流失。
根据中纺联的实地调研情况,目前东部部分集群地区约有15%的加工型中小企业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
中纺联会长王天凯表示,我国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的订单流失,与国内的成本政策因素有关,也是国际纺织行业分工和结构调整的结果。但是,如果这类订单转移速度过快,造成企业停工面积进一步扩大,就会通过就业渠道影响社会和谐及稳定。
5.“大起大落”的棉价
受供需紧张和投机资金疯狂炒作的影响,去年棉花价格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总体涨跌幅度远大于2004年和2008年。
从2010年年底到2011年年初,由于2010年底棉花减产造成库存空虚,供需力量对比悬殊,加上纺织企业加大采购力度,增加原棉库存,部分纱厂供不应求,市场销售繁荣。
整个一季度属于金融属性决定价格的阶段。去年1月底,纽约ICE洲际交易所可销售棉花库存仅为14万包,约3.05万吨,从而激发了多投逼仓热情,推动国际棉价达到227美分/磅,约合4万元人民币,内外棉价价差最高达到1万元,外棉竞争力彻底丧失。
从去年3月到9月份,市场需求决定了棉花价格走势。随着3月份日本福岛地震发生,棉花价格上涨行情结束,3月底国家发布临时收储政策,4月份欧洲债务问题出现,美国主权信用级别被下调,纺织行业逐渐陷入低迷。下半年,纺织资金链趋紧对棉价承受能力减弱。
国家棉花临时储备政策启动成为去年棉价运行轨迹的转折点。由于国家实施不限量敞开收储政策,从去年9月份一直到去年年底,国内棉花市场稳定运行,最终国内棉价稳定在19800元/吨左右。
6.国家 “托市”稳定棉价
2011年9月8日,2011年度国家棉花临时收储行动正式启动,固定价格为19800元/吨,敞开无限量收购,保证金为300元/吨,证金比例为1.5%。
受到国家强力托市的影响,棉花企业交储积极性较高,收储成交量大幅增加,棉花市场逐渐显露一些暖意。截至2011年12月29日,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2055600吨,其中,新疆累计成交1326480吨,占64.5%;内地累计成交729120吨,占35.5%。此外,随着棉价回归理性,棉纱价格也逐步企稳,局部呈现上涨之势。
在国家收储政策的刺激下,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保持稳定。回首2011年,从最高超过3万元/吨的高点,到8月价格低点比3月高点大幅下滑六成,再到最终稳定在19800元/吨左右,开局“疯狂”的棉价终于 “低调”谢幕。
7.纺织工业 “十二五”规划印发
去年底,纺织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按照规划,到 “十二五”末期,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将达6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5%~8%;纺织出口额将超过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8%~10%;自主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比重预计达到28%~32%。
规划指出, “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将在关键技术创新、先进技术产业化运用、自主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布局调整、多层次人才体系建设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等八个方向开展突破,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
其中,在技术创新上,要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以及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纤维技术的研发;而在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碳纤维也是新材料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布局上,将促进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加快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建立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业内专家指出,规划提出了纺织工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路线图,将为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指明方向。
8.纺机 “十二五”发展聚焦高端
2011年3月份,《纺织机械行业 “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正式对外发布。
《意见》指出,到 “十二五”末期,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平均增长7%;国产纺织机械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80%;主要纺机产品30%以上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其中纺纱机械、化纤机械等主要产品达50%以上);主要专用基础件达到或接近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产品出口占全部销售额的20%等。
“50+38”被认为是未来我国纺机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意见》提出,要重点发展8类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50项纺织机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广38项纺织机械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其中,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包括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装备等。
9.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更名
经国资委同意、民政部批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于1998年,受国资委委托代为管理全国性纺织服装专业协会、学会及事业单位,是全国性的纺织工业各行业协会和全国性纺织事业单位的联合组织,其业务范围涵盖化学纤维、棉、毛、麻、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以及纺织工程、贸易促进、产品开发等领域,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行规行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调查研究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等等。
“十二五”期间,中纺联将继续深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维护行业、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健康发展。
10.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成立
2011年8月下旬,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正式成立,第一届代表大会在盛泽召开,长丝织造行业终于进入行业协会 “国家队”。
中国长丝织造产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的新兴产业,也是最具市场活力和技术活力的产业之一。近20年来,长丝织造产业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长丝织造产业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富含高新科技的产业、产品应用范围快速扩展的产业,将在推动纺织工业实现科技强国、品牌强国的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由中国色织行业协会更名设立,旨在突出长丝织造产业的重要地位,发挥协会在政府与长丝织造企业间的桥梁作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文英当选会长,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志向集团总裁黄志向等任副会长。
年度焦点企业
1.恒天集团 “大手笔”海外并购
凭借两次大手笔收购,恒天集团成为去年纺机企业海外淘金的典范。
2011年6月15日,恒天集团宣布已经完成了对全球知名染整制造商香港立信工业有限公司的全面收购。8月8日,恒天集团又通过其控股的恒天重工下属企业——郑州恒天非织造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奥地利设立恒天纺织控股有限公司,一举收购了瑞士欧瑞康公司的非织造布机械梳理业务单元。
2.波司登摘得 “中国工业大奖”
2011年4月底,波司登公司荣获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波司登由此成为消费品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
从只有11个农民、8台缝纫机的手工作坊,到全球最大的羽绒服装生产基地,波司登完成了华丽转身,年羽绒服装产量占到全球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一。
作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旗舰品牌,波司登依托自主设计和创新,多次引领行业的重大变革,每年推出400余种新款羽绒服,连续15年作为中国防寒服行业的惟一代表向世界发布流行趋势。
3.鹰游集团勇攀碳纤维高峰
2011年,在全国约1300万吨的碳纤维产量中,鹰游集团碳纤维产量即达千吨级。
自从2005年涉足碳纤维研发领域以来,鹰游集团率先实现了我国碳纤维的产业化,突破了国外封锁线。不仅如此,集团还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设备的自主研制。去年底,其最新研制的SME472C双辊烫光机等四项新产品顺利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鹰游集团碳纤维产量有望超过2000吨。
年度风云人物
杜钰洲卸任,王天凯接班
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杜钰洲卸任中纺联会长,王天凯当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
杜钰洲曾经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2001年以来连续两届担任中纺联会长。王天凯曾任纺织工业部科技发展司司长、中国纺织总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国家纺织工业局副局长、中国恒天集团总经理。
王天凯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更多聚焦分析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加强联合会自身建设,发挥其作为 “联合舰队”的作用,为建设纺织强国做出贡献。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李汉典
为克服国内纺织原料价格大起大落的不利影响,齐鲁宏业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汉典带领团队多管齐下,一方面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大胆进行科技创新,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去年1~11月,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6500万元,同比增长42.6%;上缴税金6012万元,同比增长34.6%;实现利润 1738万元,同比增长33.3%。也是在去年,李汉典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650名纺织科技精英获殊荣
2011年1月8日,全国纺织行业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京举行,650名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代表,被授予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和 “全国纺织工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其中,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100个集体被授予 “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蔺贵良等491名同志荣获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梁军等59名同志被评为 “全国纺织工业先进工作者”。
年度技术创新
1.6项纺织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
2011年1月14日,6个纺织项目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其中,2个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个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分别是:东华大学、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公司等单位完成的 “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天津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莲羊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 “耐高温相变材料微胶囊、高储热量储热调温纤维及其制备技术”项目。
2.鲁泰获“纺织之光”科技奖
2011年,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凭借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新型改性淀粉浆料生产与替代PVA应用关键技术,一举荣获 “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
通过对天然淀粉材料的加工改性,该项技术成果解决了传统上浆配方中PVA用量过大、退浆印染废水不达标等问题,具有节水、节能的效果,对纺织、染整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纺织之光”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奖,设立于2004年,旨在奖励为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被誉为中国纺织行业的 “诺贝尔奖”。
截至去年, “纺织之光”基金接近1亿元,计划每年增加用于纺织基础研究的奖励经费100万元;每年用于奖励科技进步及奖教、奖学金额超过200万元。
3.安踏的“品牌营销经”
对于体育用品企业来讲,品牌是“命根子”,他们的营销也是 “基于品牌的整合营销”。安踏就是其中的杰出实践者。
在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涛看来,如果把体育资源比作金字塔的话,最下面一层是知名运动明星,中间一层则是运动团队,最上面一层就是比赛本身。
在安踏的营销理念中,凡是体育资源统统都要购买,买不到体育资源就无法获取相关品牌的投放载体。“一个体育品牌如何能够一日千里,绑定一个真正有顶级价值的资源非常重要。”安踏的大比例广告投入就是例证。
此外,安踏还非常重视互联网的功能。目前,公司互联网广告投放所占的比例增长迅速,并且已经从中尝到甜头,未来计划进一步加大互联网营销投入。
4.为“天宫一号”插上“玻璃翅膀”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万众瞩目的 “神舟八号”与 “天宫一号”完成了 “太空之吻”。殊不知,在 “天宫一号”的 “心脏”——电源分系统上,由东华大学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南梁领衔团队开发研制的 “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功不可没。
据介绍,半刚玻纤网格是一种以玻璃纤维为原料、采用经编工艺生产的高密度高品质经编织物,主要用于安装 “天宫一号”电池帆板,作为其附着材料。这种 “玻璃翅膀”不仅“轻盈”,而且能够有效提高电池发电量,并且克服发射及太空飞行时的巨大阻力。
5.钢丝圈技术创新联盟挂牌
2011年2月27日,新一代纺织设备钢丝圈技术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
联盟以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技术核心,成员包括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常州航月纺织机件有限公司、上海远东钢丝针布有限责任公司等,将致力于钢丝圈表面改性技术、表面涂层技术、新材料运用、钢丝圈生产专用设备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及实践,其终极目标是提升国产钢丝圈的寿命和适纺性。
业内专家坦言,虽然只是一个小行业,企业规模较小并且比较分散,但是,技术创新的迫切诉求并不能阻止钢丝圈成为纺机行业中率先成立技术创新联盟的领域。(本报记者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