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发展实体经济工业是主体
稿件来源:本报讯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3月4日的小组讨论中表示,他对政协有关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工作的部署非常赞同。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改善民生问题的基础。过度炒作资本,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会造成贫富悬殊,引起发展风险。所以要求把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向实体经济。 “这段话讲得非常精辟,经济界,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实体经济的主体感受很深。”李毅中说。
认识还需统一
重视实体经济本来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为什么会出现一些 “脱实向虚”的现象? 李毅中认为,首先是在认识上还要进一步统一。对于中国工业化到底处于什么阶段,目前基本形成共识。总体上,我国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但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差别很大。从全局看,东部的发展离不开西部的资源和劳动力;西中部的发展也离不开东部的科技、人才方面的支持。 从工业化的标准来说,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上都实现了工业化,当时人均GDP1万美元。现在不能单纯地用这一个指标,而且还需要看信息化、城镇化的程度。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了工业,生活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才能发展。 李毅中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格局不能改变,但是它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向服务业延伸,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央现在提出来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是非常及时的,但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统一。
结构性矛盾突出
李毅中指出,一方面要看到工业和实体经济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对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要有足够的认识。比如在自主创新方面,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业务收入的0.69%,而国外大公司,一般都在2%~3%以上。由于投入不足,所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严重受制于人。以下两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一个是销售利润率。目前我国钢铁产量7亿吨,居世界第一位,销售利润率却只有2.55%;电子制造业一年生产10亿部手机、1亿部电视、1亿多部计算机等,销售利润率也只有2.54%。另一个数据是工业增加值率。我国是26.5%,发达国家是35%~40%。这都说明我国发展的质量效益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 尽管数据没有公布,但李毅中粗略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约35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消费的46%。因此,如果能耗不控制,那就不是平稳较快、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能发展了,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加快推进改革
李毅中指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加快推进改革,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现在所说的实体经济空心化,就是资金不往实体经济投了,实体经济自己的钱也不搞主业了。李毅中认为,造成空心化的原因有产业结构的问题,要解决光靠企业不行,必须有政策引导。 一是财价税的改革。财,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增加财政技术改造资金”很受鼓舞,但是去年减到150亿元,大家还是觉得太少,是杯水车薪。价,最难的是电价改革,但是电价若不改、不提,谁去节电?税,指的资源税,资源是国有资产,谁占用谁就该掏钱。 二是金融信贷政策的改革。金融工作会提出金融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终于得到缓解。目前有很多政策,关键是要落实。 三是产业政策方面,要高度关注对老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对淘汰落后、重组兼并的支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现在有些政策不是很到位、力度还不够,速度也不快。 一些躲不开,绕不开的问题,老议来议去,会把改革时机耽误了。如果到了 “十三五”还在转方式、调结构,那就晚了。李毅中说。 李毅中最后表示,中央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支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还有一些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希望发展实体经济成为两会的热点。(本报记者 陈祎淼)(相关报道详见今日A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