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亟须传统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举
稿件来源:本报讯
“改革开放以来,转型升级一直是我国经济包括工业发展的主题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转型升级形势已经极为严峻,转型难度更大,资源、劳动力,以及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阻碍中国这个工业大国向更高层次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两会期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李卫作上述表示。 他认为,转型升级是一项国家战略决策,目标的制定与完成要统筹协调与实施,并要明确转型升级方式。成功的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一定是市场作用和灵活的政策措施共同形成的结果。对于中国而言,工业转型升级则要坚持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举的方式进行战略提升。
破解难题走出转型升级误区
他指出,尽管许多产品在数量上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当前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是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整体技术水平仍然不高的问题。尤其是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 “工业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如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就业压力与出口压力等等”,李卫指出,“工业若想寻求突破,就一定要充分考虑全局性和可行性,还有可调性,综合判断目标的制定和方向,并能够做到可调可控和可持续性”。 他认为,未来工业的转型升级方式一定是质量、技术和特色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以往单纯以规模打天下的初级模式,这中国工业赶超发达国家工业存在的必由之路。 对于未来的工业发展模式,他认为要坚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带动和推动。节能减排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成功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当前有一个苗头,或者说是理解,与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初衷存在误差,”李卫指出,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16%,年需降低3.43%。目标完成后又该怎么做呢?有很多地方并不知道,完成目标后还应有继续的任务和工作。” 对此,李卫指出,节能减排以及转型升级将贯穿工业发展的始终,尽管每个阶段目标不同,但核心是要推动工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进而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现在,一些地方在节能减排、转型升级过程中,盲目追求指标的完成情况,却忽视了替代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资源再次消耗。有些产品或者建筑,在实施节能降耗改造后,节能指标可能还要低于再制造全过程能耗指标,进而形成节能减排中的增排问题。 在稀土行业中目前就存在类似情况。据介绍,也许是理解上存在分歧,一些还并不落后的产能,由于资金和项目的不断涌入,已经处于被动“等待淘汰”的境况。问题是,当前稀土行业产能已经出现了明显过剩的倾向,但由于稀土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为此地方新上稀土项目的热情始终不减,逐步造成了产能过剩的隐忧,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李卫指出,未来稀土价格必然逐步趋向合理,但现在重要的是不断提高附加值,掌握话语权,提升产品水平,而不是盲目地产能扩张,毫无目的地淘汰所谓 “落后”。
传统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
他指出,工业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就要推倒一切全部重来。现阶段中国最需要的是在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同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产业政策的落脚点将不再是新增产能、新上项目,而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进行合理科学改造,利用更高效的方法提升产品质量,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工艺,不断增加科研投入,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在短期内并不能改变中国工业基础与能源基础。新兴产业要与传统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由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提升与发展,这才是中国工业最应期待的发展结果。 为此他建议,下一步,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当不断减少行政命令性手段和方法,部门之间也应增加政策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合力,提升办事效率,增加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能及时进行调整。同时,他也指出,过于强硬的政策 “倒逼机制”并不一定能带来积极效果,要考虑到市场承受力,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足够的替换市场空间以及合适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本报记者 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