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 “利益效应”明显和法律边限模糊或违法成本过低,以及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的保护等多重因素,假冒伪劣汽车配件长期充斥着汽车后市场领域,且在某些正规渠道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给车辆安全和性能埋下了大量的隐患。
在今年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规范汽车配件行业经营秩序、维护知识产权、合法文明经商等问题,再一次采访了中国汽车后市场总会、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会长、中国汽车工业配件销售公司总经理王笃洋。
整顿汽配行业经营秩序引起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王笃洋首先向记者介绍到,2011年11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其中汽车配件是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
2012年2月27日,全国质检系统执法打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国家质检系统将开展以汽车制动器衬片、制动液、润滑油、安全玻璃、灯具为重点的汽车配件打假 “质检利剑行动”。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指出,要通过这五个战役,严厉打击、整治一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者和造假团伙,集中整治一批质量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发现有地方保护的要会同监察部门坚决打击。
王笃洋表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 “双打”精神,中国汽车后市场总会、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于今年2月15日向各地方商会协会发出了 《关于全国汽配用品行业商会协会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及 “3·15”活动的通知》,积极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引导行业商家诚信经营,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同时,也要求众商户正确对待汽车配件市场的假冒伪劣问题,要树立行业正气,多宣传典型,建立市场自我淘汰及退出机制等。
从四方面解决长期存在的假冒伪劣配件问题
“只有汽车配件行业规范了,假冒伪劣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对于汽车配件行业长期存在的假冒伪劣问题,王笃洋认为应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第一,对商业协会来讲,要健全会员监管机制,完善会员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观念,杜绝会员企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与工商、消协部门合作,开展行业自律,求得政府支持。
第二,对经销商来讲,一定要认清形势,合法经营,不要见利忘义,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制售假冒伪劣有可能要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甚至被追究刑责。
第三,对汽配专业市场来讲,一定要规范好、引导好、发展好、保护好、服务好商户,引导商户走向知法、懂法、公平、透明的经营之路。
第四,对终端消费者来讲,倡导他们进行理性消费,不贪图 “便宜”,同时也不追求进口与名牌,要使用适合自己车型的合格产品,杜绝 “看着差不多就行了”或“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消费习惯。
汽配行业要建立专业市场的准入门槛
谈到未来行业的发展,王笃洋认为,汽车配件行业如果要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好品牌的培育工作,要发展和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零部件和品牌,特别是核心关键的、影响安全的零部件,要下决心提高零部件的质量;否则,零部件的质量将会拖累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配件行业还要建立准入门槛。”王笃洋表示,不能给社会留下汽配城是假冒伪劣集散地的印象,要提高专业市场准入的门槛,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要坚决把经销假冒产品的经销商拒之门外,而且要场内场外一起抓、反复抓、抓反复;要把有实力、有品牌、有能力、讲诚信的经销商引进来。
“同时,汽车配件行业也要杜绝垄断和警惕不正当竞争。”王笃洋认为,行业里既要毫不手软地打假,又要防止国外汽车配件巨头借机垄断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例如,某些国外品牌明令禁止其4S店以外的渠道经销配件的政策,其实质就是对该产品的垄断。他们利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掐断正常合法经营的国内汽车配件经销商、汽车修理厂的正品进货渠道,最终抬高了消费者的修车成本。
2012年,我国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主题是 “消费与安全”。据王笃洋介绍,中国汽车后市场总会与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商会协会围绕该主题,组织会员企业认真学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知法、普法宣传活动。
“‘3·15’已经成为汽车配件行业内规范行业、净化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王笃洋表示, “我们要求各地方商会协会结合当前汽配打假工作及 ‘3·15’主题宣传活动,及时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探讨新时期行业自律的新机制,促进中国汽车后市场的规范发展。”(本报记者 赵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