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转型升级的瓶颈
稿件来源:本报讯
关于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着重强调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在 “稳中求进”的方针引领下,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更多地关注“进”。 “进”的含义广泛而深刻,其中,最重要的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这与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一致的。 要加快转型,就要把扩大内需政策落到实处。提振内需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内需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对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内需不足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的步伐。内需不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马克思曾经说过,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 当前,我国以消费为主拉动内需的发展模式尚未建立。经济均衡国家的投资和消费比例是2∶8或3∶7,而我国近十年来的比例是48∶47,不仅不均衡,而且是投资和消费严重倒置。 为了提升消费能力,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 “工资倍增计划”,要实现这个计划,工资增长幅度需要达到13%~15%。然而,规划同时提出了GDP年均增长7%的目标,相关部门提出了财政增长要实现20%以上的目标。 从国民收入构成看,包括居民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企业收入三个分量,GDP增量是这三个分量增量的总和。那么,在确保职工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企业盈余就要出现负数。而工资又是由企业发放,那么,工资倍增就出现了悖论。当然,也可以用发钞票的方式解决。但我们提出的倍增计划是实际增长,是要扣除CPI增长要素的,而不是通胀下的倍增。 此前,日本实现 “工资倍增计划”用了7年的时间,而且是在它的经济全盛时期;我国的 “工资倍增计划”要求5年完成,比日本快两年,但我们是处在欧债危机蔓延,欧美经济增长乏力的时期。而且,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并没有赶超GDP的增长,那么,要在剩下的四年实现倍增计划,困难可想而知。 事实上,内需不足也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互为因果。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 “中等收入”的中后期阶段,一方面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主要表现为:制度创新滞后,导致严重的泡沫经济;技术创新力弱,导致效率低下;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剧;消费不振,导致对外需过度依赖。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效。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严重失衡,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 特别是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增长中,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收入增长连续多年相对落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等问题依然突出。这同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有关。 也就是说,政府、企业与居民间的收入分配结构,政府中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结构,企业间的不同行业的收入结构,居民间的不同阶层的收入结构等,都与我国现阶段的制度相关。这其中的失衡在影响公平目标的同时,也会通过影响有效需求进而影响增长目标。 要解决这些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着手,深化改革,增强制度和技术创新力。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 “改革”已经成为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被提及了70多次。报告特别指出,要将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而且,报告还首次提出了 “改革收入分配”的说法。 虽然扩大内需早已成为共识。但将收入分配提上 “改革”的日程,并且如此重视和强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空前的。政府部门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收入分配的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振消费的重要前提。 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让全体国民为之振奋。然而,要将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惠及百姓实际生活,还需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加快制定和出台,需要政策完全落实并不断完善。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本届政府任期内应考虑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计划。 我们更加期待,这些问题可以在“十二五”期间得以有效解决并实现政策的延续,使内需现状得以彻底改观。(本报记者 司建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