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工业出版社
阅读坐标
引 言
第一章 长夜难明
——旧中国电机工业诞生的艰难曲折之路
第二章 星光依稀
——旧中国战火洗礼中电机工业先辈们的业绩
第三章 旭日东升
——新中国电机工业的新生
第四章 云光相间
——从“大跃进”到“文革”电机工业坎坷中前行
第五章 春光明媚
——中国电机工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第六章 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造就电机工业的蓬勃发展
第七章 璀璨夺目
——新世纪中国电机工业踏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第八章 耀眼全球
——展望未来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前景
第九章 光照后人
——中国电机工业百年历程的启示
江泽民当时在一机部设计总局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任科长,负责上海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的设计工作。他带领工程师和有经验的老师傅,对厂房构建、设备选用、工艺布局等,逐一进行比较分析,慎重决策,顺利完成了设计任务。
在6000千瓦火电机组试制过程中,需要一批专用设备,如高压线圈的真空浸渍处理设备、转子线圈扁绕机、大型转子动平衡机和超速试验设备等,当时国内没有,又无法从国外进口。江泽民组织科里技术人员与设备科同志密切合作,边学习边攻关,特别是为具有高风险的超速试验建立了专门的超速试验室,并到现场参与试验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对引进样机试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当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研制的关键时期,一机部部长黄敬带领工作组到上海汽轮机厂蹲点。针对厂内缺少装备、又无经验的具体情况,他提出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地按工艺规程进行加工”。全厂按此组织试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总结这一经验,一机部在全国机械行业提出了 “老产品要技术补课,新产品要规规矩矩登场”的技术管理工作要求。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单位的密切协作配合,6000千瓦火电机组的40吨/时中压自然循环链条锅炉、中压凝汽式汽轮机、空气冷却式汽轮发电机等全套设备,均在1954年完成试制和配套工作,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
在成功试制6000千瓦火电机组的基础上,随后研制了1.2万千瓦火电机组;1958年,参考苏联技术资料并结合国情,又开发了2.5万千瓦中压汽轮发电机组。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提供了容量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的发电设备,为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进苏联火电设备技术,是结合实施苏联援建工程项目展开的。1952年8月,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陈云、李富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商谈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问题。代表团成员中,包括东北电工局局长周建南等。
经中苏双方多次友好协商,最后确定从苏联引进2.5万千瓦中压火电机组,以及2.5万千瓦~10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同时,在 “156项工程”中,电机工业安排了汽轮机、汽轮发电机、锅炉、船用电机、电缆、高压开关、整流器、电表、电碳、绝缘材料、电力电容器、高压电瓷、微电机、蓄电池等十多类产品的制造工程项目。苏联方面,为援建的电工项目组织设计并提供了工厂设计图样、产品设计图样和工艺文件,供应了一批生产设备,还派遣160位专家来华传授电工技术,先后为我国培训实习生200多人。
我国受援地区和企业,认真准备、周密组织,设置了相应机构,调配得力干部,安排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配合苏联专家开展工作。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先是于1957年试制成功中压75吨/时锅炉 (配1.2万千瓦汽轮机),继而于1958年先后试制成功2.5万千瓦和5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于1959年研制成功2.5万千瓦中压火电机组,于1960年研制成功10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其中,5万千瓦高压火电机组,成为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最早批量生产的主导产品。
在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时,为主机配套的各种非标设备和器材,凡是国内企业能按苏联提供的技术规范要求制造供应的,都尽量利用国产货,提高国产化率;所有厂房的基本建设,则都由国内自行施工。这样,工程竣工后核算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的费用,只占全部投资的42%左右。
总体而言,技术引进工作和苏联援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电工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
。(未完待续)请关注:本书的读书征文活动启事详见中国工业报网站www.cinn.cn图书征订电话:010-8837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