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烈激情飞扬地指挥大合唱。
今年春节期间杨奎烈 (左)拖着病体来到制氧机安装现场。
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原经理、党委书记杨奎烈,用34年的执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图为杨奎烈走在中信重工 “焦裕禄大道”上。
原名洛矿的中信重工,曾经出现过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工作的无限热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在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中信重工,又出现了一位这样无私奉献的楷模。他继承了 “党的好干部”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作出了新的贡献,他诠释了时代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位新时代焦裕禄的风采。
2011年5月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杨奎烈到现场了解能源生产运行情况。转完最后一个泵房回到办公室,他忽然浑身乏力,一下子瘫坐在了沙发上。同事们发现他面色苍白,满头大汗……
拼命三郎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原洛阳矿山机器厂)是一家有着优良传统的老国企。50年前,这里走出了“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自孩提时起,能进洛矿工作,一直是杨奎烈的梦想。
1954年10月,杨奎烈出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市附近的新民县。幼年时,他跟随支援洛阳工业建设的父亲来到中原,在洛阳度过了小学、中学时代。
杨奎烈下过乡,扛过枪。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入了党,多次立功。1978年,24岁的他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洛阳矿山机器厂。
杨奎烈的父亲是一名 “老洛矿”,曾和焦裕禄并肩战斗过。童年的杨奎烈,经常听父亲讲焦裕禄在洛矿的故事:主持试制新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焦裕禄几十天不回家,一件破棉大衣陪他在光板凳上度过无数个夜晚;为了搞懂技术图纸,焦裕禄经常在办公室通宵查阅资料,一个干馍、一杯白开水就是一顿饭……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激励着父辈 “洛矿人”,同样影响和激励着杨奎烈。
走进父亲曾经工作过的能源供应公司前身——动力处,杨奎烈一干就是34年。
世纪之交,中信重机公司像全国许多国有企业一样,因为体制、机制的原因和不堪重负的历史包袱,迎来了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 “严冬岁月”:公司订不来货,连续19个半月发不出工资,职工士气低落……
在危急存亡之际,杨奎烈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企业的赤子之心。他兄弟4人,有两人在日本定居,一人在澳大利亚定居。曾多次有到国外定居的机会,但他从来不为所动,而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工作岗位上的杨奎烈,总是风风火火、精力充沛,人称 “拼命三郎”。
1997年大年初二,天气异常寒冷。
为中信重机公司供煤的铜川矿务局煤矿发生事故,计划燃煤落空,公司煤气厂因燃煤告急面临停产。为了不影响厂里的生产,正发着低烧的杨奎烈毅然踏上了西去的火车。过年了,铜川矿务局的领导和职工都放假了。怎么办呢?他跟同行的生产科科长赵宏伟商量: “我们不能空着手回去呀,没有燃煤煤气厂就要停产,就会影响公司的生产,那将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损失啊!我们一定要找到他们的领导,不解决燃煤的问题,这个年我就在铜川过了。”他已经连续发烧3天,烧得浑身酸痛,但他仍每天坚持到矿务局找人想办法早点解决燃煤问题。终于,矿务局值班门卫被杨奎烈的精神感动了,把单位领导的电话和地址给了他。第6天,看到装满燃煤的车皮发出,他才拖着病体踏上了归程。
杨奎烈说: “我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把生与死早就看得很淡了。”据战友张贵生回忆,那是在部队服役期间的一次战备行动中,土方突然塌方将奎烈整个人埋了进去。战友们用双手扒土,指甲都磨出血了,才把他救了出来。 “有了这次经历,杨奎烈好像什么都不怕了,成了一个干工作不要命的人”。
安装奇迹
杨奎烈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带领团队创造了中信重工电气安装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动能供应涉及水、电、风、气,承担着为工业生产 “输血”的重任。在大学,动能管网建设是一门相当复杂的专业。对于只读了3年企业职工大学管理专业的杨奎烈来说,尽快从外行变成内行是当时最大的挑战。
“半路出家”的杨奎烈买来专业书籍,一有空就钻研;日常施工中,他不懂就问,问老师傅、问技术员,争取 “每天进步一点点”。
能源公司大小管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些管线仅输送的气体就有十几种,有氧气、二氧化碳气、丙烷气、氮气、氩气等。几万米管线在车间与车间、分厂与分厂间盘桓进出,要想分得一清二楚不是一件容易事。
杨奎烈有句口头禅: “功到自然成。”凭借仔细地观察和长期的积累,最终他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了一个“影像库”。只要一闭上眼睛,公司各种动能管线的走向、位置和路径立刻在大脑中清晰地浮现出来。
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杨奎烈以勤奋和坚韧留下一行踏实的足印:1988年,就任动能管网车间党支部书记;6年后,升任气体厂厂长;1995年,担任能源供应公司工会主席;2008年,成为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经理、党委书记……
2007年,中信重工能源供应管道开始施工。当时制定了两套施工方案。第一套方案立足 “新重机”工程实际需要,管道口径较小,施工周期短;第二套方案考虑企业未来生产能力增长,管道口径大,施工周期长。
究竟选取哪一种方案,杨奎烈与“新重机”工程指挥部的专家产生了严重分歧。杨奎烈认为,抢时间、抢市场,才是 “新重机”这个庞大工程的关键,架设大口径管道没必要。老专家们很不理解: “奎烈呀,你们搞能源供应还怕管道口径大?”
杨奎烈深深知道,一旦管径超过一定范围,给公司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投资的剧增,而且还可能因此延误工期。讨论陷入僵局时,杨奎烈斩钉截铁地表态: “出了问题,我负责!”众人被他打动了。杨奎烈的方案不但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施工难度,还整整抢出了4个月时间,为 “新重机”工程重型冶铸工部早日出钢创造了条件。
“新重机”工程管道通气后,老专家李道同对大家说,奎烈较真儿,但这是一种科学精神。当时很多人不知道,为了论证这个方案,此前他仅组织人员对旧管道进行耐压试验就整整搞了一个星期。
技改项目多,从立项到设备采购,再到工程实施,杨奎烈一项不漏坚持全程跟踪。在他办公室的电脑里,存了几千张自己拍摄的 “新重机”工程电气安装过程资料照片。他说,只有全过程参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管理好、维护好动能设施。
在 “新重机”工程能源工程建设中,越是 “危、重、险、急”的任务现场,越是少不了杨奎烈那坚定的身影。他总是站在最前面高喊一声:“兄弟们,跟我上!”
“新重机”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工程。敷设比胳膊还粗的电缆,需要20多人人拉肩扛步调一致地在地沟中上上下下。每次,杨奎烈都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电缆一次次硌破了肩膀。一旦发现电缆方向稍微走偏,他立刻要求重来。他对大伙儿说:“我比你们还急,但这埋在地 下的电缆不能有丝毫马虎,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不能留遗憾!”顶着严寒、冒着酷暑,杨奎烈和工人们硬是一寸一寸地为企业敷设出了一条14公里长的 “电力动脉”。
位于宜阳县的 “新重机”工程重铸铁业工部供电施工也是一场硬仗。寒冬腊月,杨奎烈在现场步测线路方案。怎么尽量少占耕地?怎么为企业节约资金?每条线路正式敷设前,他都要沿着走向从现场到电厂来回走三四趟。送电前夕,深更半夜了他还在工地。 “今天不走了,和弟兄们凑合一宿”。眼前是一片河滩地,没有民房,他就和几个员工住高压间;没有床,地上铺张硬纸板挨到天明……
伴随 “新重机”工程竣工投用,杨奎烈和他的能源公司团队创造了中信重工电气安装史上的一个个奇迹:敷设高压电缆13900余米,总重近8万公斤;安装设备119台 (套),总重17万余公斤;建成省内容量最大的110kV等级 “中信变电站”,企业供电能力提高2.3倍;102高压间及时投用,18500吨油压机大件合浇顺利完成……
二次创业
进入新世纪,中信重工开始了“二次创业”。短短5年时间里,中信重工自筹39亿元成功打造 “新重机”工程,这个以全球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标志的系统工程,使企业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使公司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产、效益大幅提升,被业界称为 “中信重工现象”。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公司视察后评价说: “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你们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时说: “看了以后感觉很振奋,很触动,这里代表了国家和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
那段日子,说话快、走路快的杨奎烈办事风风火火,一天恨不得当成两天用,公司在艰难爬坡,他要和时间赛跑。
那段日子,眼睛炯炯有神的杨奎烈,每天总是精力充沛地出现在岗位上,无穷的干劲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需要精气神;一个企业要想一直兴旺发达,需要一股内在的精神力量作支撑。
起源于洛矿的焦裕禄精神,在时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中信重工的企业精神,成为中信重工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焦裕禄精神激励着杨奎烈。在中信重工建设 “新重机”工程的日日夜夜,杨奎烈设定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坐标,选定了奉献企业的人生方向。他常说: “赶上了公司大发展的好时候,我浑身是劲!”
“新重机”工程中,供电是重中之重。不通电,重型冶铸工部就出不了钢;出不了钢,重型锻造工部18500吨油压机关键件就造不出来。
一环套着一环,每一环都是 “硬骨头”。
日夜繁忙的陇海铁路,横亘在洛阳西陡沟变电站和中信重工110千伏变电站之间。两站连通,需要搭建高压线跨越架。此刻, “新重机”工程重型冶铸工部出钢在即,但当时正值特殊时期,铁道部通知,铁路沿线禁止一切施工。
“第一步走晚了,往后步步都将拖工期。”杨奎烈心急如焚。他不厌其烦地与郑州铁路局和市供电公司等相关单位反复协调、沟通,夹着厚厚一摞 “新重机”工程资料在这些单位间往返奔波。最终,杨奎烈的执著感动了大家。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中信重工高压线跨越陇海铁路工程特事特办,为 “新重机”工程赢得宝贵的20天时间。随着重型冶铸工部第一炉钢水的酣畅奔涌,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的第一个部件上横梁,顺利完成浇注。
在那段日子里,杨奎烈几乎天天泡在工地。现场路径复杂,他在沟沟坎坎、高压线间和电控柜间忙忙碌碌,像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即使是出差,他也总是选择周五下午出发、周日赶回,为的是不耽误周一上班。与他一起出过差的同志,都有过吃不消的 “痛苦经历”。动能调度科的李林说: “那回去南京考察动能监控系统设备,我们一路狂奔地看了4个厂家,3天就打了个来回。”
病魔缠身
杨奎烈说: “人活着不工作,活着还有啥意义?不让我干工作,我比死还难受!”
自从2005年参加过一次公司组织的体检后,他就再也没有全面体检过。此后,公司每年给职工例行体检,他都是偷偷把体检表塞进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次腰部疼得起不了床,他还安慰家人说,估计是在部队挖土方落下的老伤。
去年的一天,副书记孙锡峰发现他满头大汗、脸色很差,提出赶紧去医院。杨奎烈摆摆手说: “可能是低血糖吧,没事。”他迅速振作了一下精神,开始听汇报。40多分钟后,杨奎烈的脸色越来越不好,他真的支撑不住了。听到孙锡峰联系公司医院的急救车,杨奎烈艰难地叮嘱: “急救车来的话,一不要鸣笛,二要从最偏僻的公司6号门进厂。”
他怕惊动公司领导和在岗职工。
一个小时后,公司医院给出了杨奎烈的彩超和CT结果——腹腔中的肿瘤已经有鸡蛋大小,并开始出血,癌细胞在向肺部和肝部蔓延!杨奎烈住进了解放军150医院。专家会诊后感叹说,这个人太坚强了,按照现在的情况,至少在3年前他的肝部就有痛感了,但他却坚持到了现在。
“奎烈,我对不起你!”闻讯赶来的公司董事长任沁新内疚地流下了眼泪。彼时正是 “新重机”工程的攻坚阶段啊!
听说杨奎烈住院,公司的很多干部职工都要来看他。杨奎烈说: “转告大家,要研究工作的可以来,一见我就掉眼泪的趁早别来,我老杨没问题!”
能源公司副经理袁广收是拿着一摞子文件资料走进病房的。他和老杨早达成了默契——只说工作,不谈病情。那天,他俩就在病床边摊开资料,再次研究了为18500吨油压机专配大截面切割机的动能供应问题……
献身重机
2011年6月2日一早,杨奎烈又躺不住了。
“新重机”工程核心装备,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和750吨·米锻造操作机即将正式投产,他关心的是油压机的电力供应和能源管道有没有问题。一上午他打了近20个电话要求回公司,公司不同意。医生也劝他说,你现在打个大喷嚏都可能发生腰椎骨折,更别提坐车颠簸了。但最后还是扛不住他的倔劲儿,无奈的医生给他搞了个支架,从腰到颈椎都护上。就这样, “全副武装”的杨奎烈又回到了 “久违”的生产现场。
18500吨油压机热负荷调试成功,锻件首锻成功,油压机连续稳定运行……一条条喜讯,一次次告慰着杨奎烈的病体,他似乎康复得很快。2011年6月底,在杨奎烈的反复要求下,医院给他办了出院手续,让他回家静养。但杨奎烈在家里怎么都 “静”不下来。每天他都趴在出租车后座上叫人把他拉到公司,下了车还和往常一样巡视一遍管网,直到负责照顾他的人不停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厂区。
杨奎烈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充实地活好每一天。
2011年12月18日,杨奎烈因为肝出血再次住进150医院,开始24小时输液。这时,他的脸已经发黄,肺部感染点增加。然而,就在两天前,他还坚持着到能源公司参加了生产会。
这是杨奎烈最后一次参加生产会,生产科科长赵宏伟讲述了那天下午的情形——
当天议的是一拖煤气切换。杨奎烈听到一半出了会议室,好大一会儿没有回来。赵宏伟不放心,在三楼走廊找了几个来回,最后在男卫生间里发现他一手扶着门框,另一只手攥拳使劲抵着肝部,额头上全是豆大的汗珠。在赵宏伟的搀扶下,他一步一挪地回到会议室,坚持安排完工作才离开。
杨奎烈的 “玩命”,让主治医生马波既生气又感动。他说,就是那股一心工作的劲头在支撑着这个病人,换做一般人,早就垮了。
2012年春节前夕,中信重工氧气供应面临 “断炊”。公司紧急决定新上一台800立方米/小时制氧机。但设备制造厂家也要过年,无法派出安装队伍,只能来一名技术员现场指导。能源供应公司决定自己组建安装突击队。
干了30余年能源供应的杨奎烈心里最清楚:没有充足的氧气,热加工就没法开炉,毛坯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那几天,杨奎烈在病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制氧机的位置安排在哪里最合适、管道在哪两根柱子间通过最安全…… “不行,我得去厂里看看!”那是除夕下午,杨奎烈支走妻子,又趁医生护士不注意,溜出医院,拦了辆出租车赶到了制氧机安装现场。
大年初一到初十,也就是在杨奎烈离世前第47天到第38天的10天时间里,他竟背着家人和医生,先后6次来到能源公司制氧机安装现场。
2月1日,大年初十,脸色蜡黄的杨奎烈最后一次出现在制氧机旁。他虚弱地说: “这个年你们过得太辛苦,我再来看看大伙儿。”从不吸烟的他,边说边从外套兜里掏出两盒中华牌香烟,一根根散发给现场的施工人员。烟点着了,大家眼中泛着泪光,他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兄弟们诀别啊……
2月8日中午,制氧机顺利出氧了。消息传到医院,已经虚弱得抬不起胳膊的杨奎烈声音微弱地说:“出氧了,多好呀!我们生产有保证了……”
3月9日11时38分,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同时也坚持工作了近10个月后,杨奎烈闭上了眼睛,带着深深的眷恋,永别了他深爱着的企业、工友和家人,享年58岁。
后记
2012年3月13日,杨奎烈告别仪式在洛阳殡仪馆举行。告别大厅外的挽联上书:
践行焦裕禄精神殚精竭虑丹心照日月
奉献新重工事业鞠躬尽瘁高风动大地
3月15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作出向杨奎烈同志学习的决定。 《决定》说,杨奎烈同志以焦裕禄为人生楷模,理想信念坚定,工作勤勉敬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带领员工为 “新重机”工程早日建成忘我奉献,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岗位。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后,他仍心系工作,为中信重工事业鞠躬尽瘁,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焦裕禄精神。
杨奎烈的辞世令人痛惜,但可告慰亡灵的是,18500吨油压机顺利投产, “新重机”工程让中信重工乃至中国装备制造业站上新的高点。(本版资料由中信重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