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考验中国工业智慧
稿件来源:本报讯
总量多与含量低、产品多与品牌少、成本高与利润少、融资难与资金缺、调整难与赚钱快、环境差与适应弱……是脱 “实”向 “虚”对中国工业提出的一种新挑战。 为什么中国工业会出现脱 “实”向“虚”苗头性倾向? 原因之一是产能过剩,导致一些企业从做多做强中产生迷茫。此前有报道说,1吨螺纹钢售价为4700元,合1公斤4.7元,而市场上最便宜的猪肉1公斤卖26元。为此得出了炼1公斤钢不如卖1公斤猪肉的结论。 原因之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税费负担过重,导致企业难以生存。据全国工商联全哲洙表示,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一件报价75元的衣服,其面料成本50元,加工费25元,缴国税3.63元,地方教育附加费0.44元,社保费2.77元等,总税费为6.68元,综合税费率达27.44%。这些税费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原因之三是国际上有条公认的 “微笑曲线”,而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形成了与之相反的 “苦笑曲线” (也被称为血汗工厂)。去年我国的钢铁、水泥、煤炭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45%左右,但仅创造了约占世界11%的GDP。资源消耗多,利润低,成本高,导致一些企业无可奈何脱 “实”向 “虚”。 “浙江民企阵痛:谁在坚守实业”;“停产20余年的 ‘上海牌’轿车有望复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提着中国包说: “中国制造,非常好”。近日见诸报端的这些新闻,引发许多热议。四条新闻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串连起来却引人深思。 前二条反映了我国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及调整结构的迫切性。第三条反映出坚持实业做强民族品牌的强烈意愿。第四条反映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据联合国 《国际工业统计年鉴2011年》的数据,在22个统计大类中,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据第一位的有12个,第二位的9个,第五位的1个。但我国每年大约要花6000多亿元进口重大设备。光纤创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胶印设备的70%都要依靠进口。 事实说明,中国只是一个工业经济大国,而不是工业经济强国。企业脱“实”向 “虚”的倾向,对中国工业是一个挑战,我们应以何种举措应对呢?建立中国特色的敏感市场机制。1公斤钢不如卖1公斤猪肉的现象出现,是市场对钢铁产能过剩的惩罚。既要防止产能过剩,又要严防脱 “实”向 “虚”产生更大经济泡沫。借鉴国际经验,我们要掌握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的 “度”,即把政府 “有形之手”融化到市场 “无形之手”中。 为企业做强自主品牌创造良好氛围。翻开发达国家品牌企业的发展历史,我们都会看到 “世界有超过50年以上的公司,没有一家不经历过亏损的,比如全球知名的福特公司、通用公司,都曾经历过全线亏损”。 “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的公司,都是一元化靠主产品取得成功的,只有通用电器一家例外”。 在我国成功的企业中,浙江鲁冠球的万向节公司,做了30多年,基本是汽车零部件产品。海尔主导产品是家电,30多年没有变。联想以计算机等为主导产品的方向至今也没有转变。相反,一些品牌企业在脱离主业或重新选择定位后,却很少有成功的。茅台、杏花村均生产或贴牌去做过啤酒,即便没跳出 “酒”圈子,但也没有成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工业在从大到强的成长过程中,如何迈过沟沟坎坎,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大课题。而企业坚忍不拔咬定实业不放松的精神,则是不可或缺的。(赵加积 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