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伏波定律
稿件来源:本报讯
朋友去广西玉柴公干。事毕,有半日闲暇,由厂里人陪着,往附近的海豚湾观景。司机选了条近路,却走岔了道,行至偏僻处便见到路尽头有一小木牌,上书 “伏波将军庙”。我的这位朋友,倒是有些学养,知道伏波将军的故事,便决定先去看看那座小庙。 庙在人稀路远的山野中,正名叫做乌雷庙,由三俩乡人维护,倒也干净清减,常年香火不断,想必是附近乡民呵护祭祀之故。朋友一行将庙中文字细细地看了一圈,便动了感念,各人都捐了些钱。回京后,说起这番际遇,拿出个极朴素的小册子与我,说是都在里面。那册子巴掌大小,密密实实的20余页8000余字——乌雷庙史话。 那册子极小,在我的书柜里,占不住地方,但却也令人放不下来,最终要写点东西才安心。8000多字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蕴藏了许多英雄往事。 话说华夏文明在中原发达起来时,南方合浦交趾一带还是荒蛮之地,而民族融合北风南渐通商建制自秦汉始,乌雷一地恰好处于海上丝绸之路出海口的要径上,因而快速发展起来。到了东汉,由于中原政权动荡,导致地方势力蠢蠢欲动,交趾一带爆发反汉叛乱,为首的是当地部族的两姐妹征侧与征贰,史称二征。他们攻城夺邑,废除汉制,自立为王,公开决裂。 朝廷于是拜虎贲中郎将 (皇家近卫军统领)马援为伏波将军,带队征讨。汉时虎贲军彪悍骁勇善战,历史上也只有成吉思汗的铁骑护卫军可比。马援率两万余战士及两千艘战船,水陆并进所向披靡。几仗下来,叛军溃败,首恶伏法。但由于南国“下潦上雾,毒气熏蒸”,北兵水土不服, “军吏经瘴疫死者”十有四五,汉军为保祖国西南统一付出很大代价。 马援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在挺进大西南、转战数千里中,还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废除落后的部落制度,颁布汉制,按郡县治理,把上层建筑整明白了;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把经济搞上去了;三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把边界稳固了。可见马援的宏才大略。 南征交趾不过是马援戎马生涯中的一段经历,他的大半生都在为朝廷定边的战场上渡过,打过无数胜仗恶仗,屡建奇功。难能可贵的是,马援还是一位文武双全,品格修养极好的前辈。他少有大志,曾明心迹: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素有知人见事之明,却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他以为国尽忠,殒命疆场,马革裹尸为愿,忠勤国事;他生活清减,数度仗义疏财救济穷人,认为 “致求盈余,但自苦耳”;他进身朝廷高位,没有旁人推举荐拔,也不结势树党,生性耿直光明磊落。因此,没有逃脱生前受排挤压抑,死后又遭诬陷的忠臣宿命。 马援死后30年,皇帝换了两茬,朝廷才为他平反,追封忠诚侯,并在他生前建功之处 “皆立庙”。 乌雷伏波庙由此而立,距今已近2000年。其间几度生死,最近一次的劫波,应是1959年。直到1983年,当地村民在原址搭建起一座小庙,续上香火。九年后,自行扩建一次。再过九年,又捐资重建,乃成今日景象。 清明时节,重提马伏波,更有读史心得可分享—— 马伏波定律之一:若论忠义二字,理论上忠大于义,但终究还是义字占了更多便宜。马援惟恐不能以身报国,赤胆忠心。但伏波庙就是比不过关帝庙。关云长虽义薄云天但也只是关切他的结义兄弟,便享受不尽天下香火,况且再兼职财神,更是出厅入堂热闹非常。可见,义胜于忠。 马伏波定律之二:如果义与财并论,道理上应该仗义疏财,但有些理论是不必知行合一的。马援几次把财富散尽,做得比盖茨们还彻底,却被一个财富榜独揽天下英雄的时代忘记得干干净净。可见,财与义总是分道扬镳的。 马伏波定律之三:朝廷的平反虽晚来30年,总比没有强。可朝廷的肯定,若比起民间延续了近2000年的祭奠与怀念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可见,黎民百姓的心中自有尺度。英雄创造历史,人民记忆历史。 我们读历史,应该看到文字之外的东西。(杨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