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不足“三基”掣肘 专家建议加强集成创新
稿件来源:本报讯
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为3500种左右,仅为国际农机总数的一半,丘陵、经济作物等领域农机产品的空白点依然很多。这是记者从4月15日召开的中国农机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的。 与此同时,国际知名农机跨国公司正加速抢滩中国,凭借新技术和高端产品优势垄断国内高端市场。 一面是品种有限,一面是巨头压制。我国农机行业的处境着实尴尬。 那么应如何看待这一境遇?怎样增加农机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农机行业又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技术创新路线呢?有关专家在论坛上给出了如下答案。
技术水平不亚于汽车
“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靠农机。”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离开农业机械光靠传统的人畜力根本无法实现。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农业劳动力整体数量与素质双下降的今天,普通农户承担强体力劳动及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更加弱化,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必然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要与轻简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否则难以有效推广实施。 然而,记者注意到,尽管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载体作用,但是农机产品给人留下的似乎是技术简易、形象不佳的印象,但宗锦耀对此并不认同。他表示, “别人认为农机产品 ‘傻大黑粗’,我不那么认为,我认为农机的科技含量比汽车还要高。” 在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农业机械要完成机械化作业、高质量的作业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依靠以农业机械为主要载体,生物、工程、信息、环境等多种技术集成化的农业科技进步,才能解决好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宗锦耀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持上述观点的并非宗锦耀一人,国机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也对记者表示,“国际上,农机制造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也已经很高,比如国外拖拉机厂商生产的5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偌大的庞然大物,一个手柄,方向盘很小,操作非常自如,完全是智能化控制。所以说农机并非 ‘傻大黑粗’。” 据陈志介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很多年前组织的一次科技会议上,他曾在会上和航空航天、汽车方面的代表争论过。 “农机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其技术水平不亚于汽车。”陈志说, “汽车的功能是比较单一,拉上人,能跑路就行,但农机产品结构复杂,比如拖拉机就有前后驱动。且农机大多在田间作业,其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宗锦耀总结道,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机化科技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科技的物化和重要载体。农机化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强、涵盖面广的复杂工程技术,不仅涉及农业装备科技进步,也与生物、工程、信息、环境技术等密切相关。
品种不足国外一半
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载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我国农机行业发展却充满挑战。 当前,国际知名农机跨国公司在加速抢滩中国的同时,正凭借新技术和高端产品优势垄断国内高端市场,这些跨国巨头不断把原本的合资公司变成其独资公司,进一步压制国内企业和品牌,此外,加大农业应用投资成本,我国的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 从全球范围看,国外农机产品种类已达7000多种,并基本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而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只有3500多种,仅实现了粮食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丘陵地区、经济作物中的很多领域的农机产品的空白点还很多。宗锦耀把这种情况概括为 “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并称之为我国农机化发展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除了品种不足,我国农机产品在产品性能、技术水平、制造水平、产业组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以拖拉机为例,“我国300马力拖拉机仅解决了 ‘有’和 ‘无’的问题,180马力的也才解决了批量生产的问题,而国外500马力拖拉机基本实现了批量生产。”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慨叹。 在设计和制造环节,国外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柔性制造。 “即在一条混合组装线上,既可以组装拖拉机,又可以组装收割机、插秧机等。”李树君回想2011年9月在日本考察时的见闻说。 产业组织方面,国际农机巨头已经实现了集团化,从数字化设计到高端制造,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协作的全产业链;而国内农机行业存在共性技术缺失,转化机制弱化,企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的问题。 谈及农机技术水平的差距,陈志特别强调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件,他认为 “三基”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业装备水平提升最要害的地方。“我们模仿的产品,越来越像,但是在关键部件的研究上却进展缓慢,这是制约农机产品水平提升的问题所在。” “比如很多玉米收割机企业规划了巨大的两行机的产能,但是在关键部件的研究上却着力不足,几乎没有人做基础性的东西。”陈志还建议,应加强土壤植物机器系统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强化集成创新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 宗锦耀分析道,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进步,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进步。必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农机化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宗锦耀认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应围绕一个目标,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 “两个融合”,即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 “三力、三率、三化”,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 “认识农机科技未来的思路和重点,要研究国家的政策。”陈志认为,未来几年,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农机科技的创新。 记者了解到,国务院 《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以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并以企业为核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节水灌溉、农机装备等农业技术瓶颈;加强农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 陈志认为,未来农机科技发展应以转变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方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支撑产业跨越升级为宗旨,按照 “增加品种、扩展领域、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的思路,发展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装备技术,增强农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业装备先进制造水平。 在陈志看来,我国农机科技发展应坚持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集成创新。 “不应过分强调所谓的自主创新,引进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是我们更好的技术路线。”他建议,加快引进国外大型规模化智能作业装备先进技术,加强国内适用产品的技术集成和改造升级。
相关链接
中国农机发展论坛在长沙举办 以 “推进品牌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为主题的 “2012中国农机发展论坛”4月15日在湖南长沙举办。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国机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农机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世青,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上校侯晓明,湖南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以及来自全国农机领域的企业家代表共200多人出席了论坛。论坛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湖南省农机化管理局共同主办。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主持论坛。 宗锦耀在论坛上作了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主旨演讲。陈志作了 “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的思路与重点”的专题报告。李树君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梁启荣,奇瑞重工副总经理李孝高,爱科集团副总裁、中国及印度区运营董事兼总经理安德列斯·乔治·伟夏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2012年度 (第五届)全国农机用户满意品牌评选活动启动仪式。(陈栋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