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民
1937年11月生,现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西北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研究所顾问、名誉所长、水下信息与控制国家级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工程型号总设计师等职。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不久前,笔者幸运地见证了一场科技创新的盛会——航海学院水下航行器研究所团队为庆贺研制成功国家 “某型号工程”,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的答谢会。
这场答谢会,可谓嘉宾云集,人才聚集。
会上,笔者有幸见到了刚刚参加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从北京风尘仆仆当天返程的研究所学术带头人徐德民院士。
答谢会上,航海学院院长、水下航行器研究所现任所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宋保维充满感情地回忆道: “成立的那一天,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他从团队概况、依托平台、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未来展望等8个方面系统总结回顾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并感慨万分地说: “应该说,今天的水下航行器研究所,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高科技研究所,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所学术带头人徐德民院士,满怀深情地走上讲台,他代表全体团队成员感谢水下航行器研究所组建以来,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今天,我代表水下航行器研究所研究团队,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们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徐德民院士深情回忆了研制国家 “某型号工程”的艰辛历程。
面对主席台上宋院长、徐院士以真诚朴实、浓情点染的精彩演讲;面对代表席上波澜般激情缠绵的阵阵掌声;面对因保密需要无法对外报道的一场思想盛宴;面对这么多的知名学者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思绪禁不住如巨浪卷起浪花,冲撞着心岸。
以 “科技创新”为主要特色的水下航行器研究所,其前身是徐德民教授牵头组建的一支仅有6人的团队。经过10年的发展,现有教师20多名,博士、硕士100多人。闯过大风大浪的他们一路走来,终于有了今天非凡的成就,至高的荣誉,心血的结晶:
团队荣誉——2007年被国防科工委首批授予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008年教育部首批授予 “鱼雷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授予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被教育部授予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个人荣誉——徐德民教授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防科工委 “511人才工程”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1人。
国家级专家——总装备部水中兵器专业组成员1名、顾问1名;海军水中兵器专业组成员1名、顾问1名;教育部武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海军水中兵器可靠性专家组副组长1名。
科学研究——从团队组建以来,共完成重要科研任务近40余项,先后研制成功3种新型水下航行器,其主要性能为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已在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共7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教学及人才培养——在徐德民院士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了一批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宋保维、严卫生、刘明雍、胡欲立、潘光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防精英人才。教学成果方面,荣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3项; 《鱼雷技术基础》、 《鱼雷自动控制系统》分获国家和陕西省精品课程。出版教材专著12部。人才培养方面,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4人; “挑战杯”全国大赛金奖一项、银奖一项;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省部级优秀毕业生11人。
合作与交流——水下航行器研究所与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并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当这些斑斓的成就,像摇曳的火苗那样撼动着与会代表心灵的时候,耳畔再次响起徐德民院士的真诚答谢声:“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们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这位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科学事业上、德高望重的资深科学家,此时此刻,把科学道路上数不清的困难与挫折全都丢进了大洋的深处,惟有感激之声传得很远很远……(王凡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