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央企投资成“低效洼地”
稿件来源:本报讯
央企在地方上的扩张胃口有多大?2011年,其在地方投资不低于11.38万亿元。但是央企的投资效率并不乐观。在此前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有国务院参事曾公开表达担忧:央企现在27万亿元的总资产,净资产10.5万亿元,去年的净利润不到1万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8.4%,剔除息税后的总资产回报率约3.2%,还不及银行的1年期基准存款利率3.25%。 笔者以为,在 “央企地方投资4年增42倍”和 “年资产回报率不及银行利率”两种现象同时并存的悖论之下,如何有效提高央企的投资效率和投资能力,并遏制央企投资冲动带来的有限资源浪费、挤压其他实体经济生存空间等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经济问题。 实际上,一些央企在地方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的项目投资以及一些项目造成潜在巨额亏损 “黑洞”现象,早已引起国务院的担忧和关注。2011年底国资委就曾公布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央企加强关键指标的预算控制,包括加强投资项目的预算控制,严控亏损或低效投资,严控债务规模过快增长。针对一些央企的过度扩张和形影相伴的投资效率过低原因,该通知中含蓄表述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步伐加快,以及中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可见国家对于央企 “走下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有高度清醒认识的。 正所谓 “术业有专攻”,每一个成功企业的核心主业都是其主要利润来源,这样的企业才是健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市场弄潮儿”。而一些央企打着“投资多元化”的旗号,过度扩张 “不务正业”,例如在中央2009年开始对过热的楼市实施调控时,楼市里已然出现央企扎堆成群现象。这不仅与国家宏观政策背道而驰,还有用泡沫化非主营收入掩盖其主营业务的 “经营乏力”之嫌。 此外,无论是垄断行业央企还是非垄断行业央企,其身份优势对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均具有超出一般企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对于政策和经济资源的占用自然具有实际优先权,种种“优先”之下,焉能不对其他经济体造成“挤出挤压效应”?这其中,基础性垄断行业央企的投资低效,更可能推高全社会生产成本,这对国家遏制通胀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都是极其不利的现实隐患。(蒋悦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