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 “走出去”带动出口上,鼓励家电、一般装备制造等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生产能力向目标市场转移。图为中国石化中原油田钻采设备厂一批出口美国的抽油机装车启运。 (资料图片)
商务部日前正式对外印发了 《对外贸易发展 “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 《规划》)。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在解读 《规划》时表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保持平稳发展的难度增大。在此背景下,为做好 “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等三项中心工作,促进 “十二五”时期我国外贸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商务部决定编制该 《规划》。
《规划》编制历时约两年半时间,主要包括外贸发展的新起点,外贸发展的新形势,外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外贸发展的保障措施等五大部分,共计约一万字。
A 内外有别机遇挑战并存
“十二五”期间仍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保持平稳发展的难度增大。 《规划》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主要经济体受债务危机困扰,经济持续低迷,需求相对疲软,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难以恢复快速增长。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针对我国的 “两反一保”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居高不下,各种技术性壁垒层出不穷。三是主要货币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变动调整之中,国际地缘政治动荡,市场缺乏稳定供应预期,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四是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的竞争加剧。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正面竞争,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加剧。
成本上升、结构调整以及创新能力不足是 “十二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挑战。首先,经营成本进入全面上升期。受人口结构变化、需求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趋严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面临成本上升和供应趋紧的双重压力。其次,外贸结构调整难度加大。面临成本优势不断减弱、外需增长放缓的形势,大量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积累,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处于生存发展与结构调整的两难境地。此外,外贸企业创新能力和意愿与发达国家企业差距明显。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大部分外贸企业在技术创新、标准制订、营销网络和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与贸易强国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 “十二五”我国外贸发展也面临不少机遇。从国际看,一是经济全球化仍将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一些国家与我国商签自贸协定意愿增强。国际产业转移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为我国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要素配置带来机遇。二是全球贸易量继续扩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我国开拓市场提供新的支撑。三是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增长。科技创新孕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国际分工深化,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扩大国际贸易空间。四是低碳经济带来新贸易机会。各国更加重视低碳环保,为节能环保产品提供广阔市场,我国部分新能源产业开始具备比较强的竞争力,发展前景广阔。
从国内看,一是出口产业综合优势仍然存在。我国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出口产业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二是新的外贸增长点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出口基地产业集聚功能增强,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发展,专业市场开展对外贸易,都将为外贸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三是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外贸增长势头强劲。国家加快中西部开发,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贸易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能力增强,进出口具备了更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B 目标明确 助推贸易强国进程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 “十二五”期间外贸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总揽全局的发展原则,制定务实进取的发展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推动外贸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根据 《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为主线,以 “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为重点,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外贸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在遵循协调均衡、循序渐进和互利共赢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十二五”我国外贸发展明确了四大发展目标。
一是稳增长促平衡取得实质进展。进出口平稳增长,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5年达到约4.8万亿美元。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二是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进出口年均增长10%左右,总额到2015年达到2.5万亿美元左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产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比重显著提高。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消费品进口适度扩大。
三是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完善。对欧、美、日、港等传统市场进出口平稳增长,比重稳中有降。对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等其他市场进出口较快增长,到2015年,占全国外贸比重力争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达到58%。东部地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到2015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外贸比重力争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15%。
四是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贸易渠道控制力明显增强。在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企业。
C 六大任务 促可持续发展
《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等乃是我国外贸升级发展的重点任务。
任务之一,稳定外贸增长。一要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中积极寻求有利的发展契机,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二要保持出口退税、贸易融资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稳定政策预期,增强企业信心;规范外贸经营秩序,进一步改善通关、结算环境,加强进出口环节的收费监管,清理并逐步取消进出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三要培育外贸新竞争优势,支持企业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使用自有品牌,培育国际品牌;完善产品技术和质量标准,逐步建立重点出口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
任务之二,调整贸易结构。在优化出口产业和商品结构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先进技术向生产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出口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扩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鼓励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在优化经营主体结构上,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经营;引导上下游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加强协作与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
任务之三,促进贸易平衡。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我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促进国内技术创新。同时,增强进口的主动权,鼓励企业构建全球采购网络,向全球供应链上游延伸。
任务之四,优化空间布局。在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上,按照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综合考虑资源储量、人口规模、市场份额、战略地位等因素,选择若干个发展中国家市场进行重点开拓。在优化国内区域布局上,加强国内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在鼓励沿海地区发展高端产业、发展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的同时,合理有序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加工制造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任务之五,推进基地、平台和网络建设。一方面,建设转型升级基地。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培育一批轻工、纺织服装、新型材料、机床、工程机械等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建设国际商务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培育一批技术强、服务优、信誉好的重点外贸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的能力。支持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市场拓展外贸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服务优质的外贸与内贸相结合的重点专业市场。
任务之六,推动 “走出去”带动贸易。在推动 “走出去”带动出口上,鼓励轻工、纺织、服装、家电、一般装备制造等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生产能力向目标市场转移,带动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支持具备实力的外贸企业、大型流通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批发市场、贸易中心,扩大中国产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鼓励承接境外承包工程,带动国内原材料、设备等产品出口和中国技术、标准 “走出去”。在推动 “走出去”带动进口上,支持国内企业 “走出去”,与有关国家 (地区)开展能源矿产、农业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互利合作,建立稳定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渠道。鼓励在产地开展能源资源产品的初级加工后再进口。
D 八项举措 护航升级发展
《规划》提出,外贸稳定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平衡,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综合施策,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措施。
在完善外贸管理体制和政策上,制订宽严适度的原产地规则,完善原产地认证管理体系。运用技术性措施引导并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诚信自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权利人海外注册和维权。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国出口产业升级。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通过“走出去”带动进出口。
在完善涉外财政税收政策上,提供公共服务,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给予支持;对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品牌、产品国外认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制订行业标准等给予扶持。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稳定,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及时、准确退税。研究推动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进口关税结构。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降低部分能源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关税。
在完善涉外金融政策上,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灵活运用票据贴现、押汇贷款、对外担保等方式,拓宽进出口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简化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程序和方式,便利重点产业和企业出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进出口融资担保业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研究出台贸易融资封闭贷款管理办法,解决综合授信信用评级较低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导向作用,支持大型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发展政策性进口信用保险业务,支持重要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在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上,健全和完善与外贸有关的投资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与气候、贸易调查、贸易救济、贸易促进、信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各项外经贸立法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促进外贸和利用外资、 “走出去”互动共促。适时完成《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综合运用外贸、通关、检验检疫、外汇、金融、税务、科技、环保、知识产权保护、劳动保障等领域政府监管职能和中介组织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外贸信用体系。
在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上,健全和完善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商协会和企业 “四体联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统筹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加强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全口径进出口监测体系。加强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建设,完善产业安全数据库,充分发挥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作用。扩大和深化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救济合作机制,化解和减少贸易摩擦。充分运用多双边政府间磋商和行业间对话机制,推动业界合作,有效抑制贸易摩擦升级和蔓延。
在加强多边双边经贸合作上,认真履行世贸组织成员承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达成全面、平衡的结果。利用好多边贸易体制及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努力遏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快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
在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上,加强对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保、加工贸易等方面政策的宣传。稳步推进与原产地认证相关的贸易便利化进程。继续推进 “大通关”、地方电子口岸、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建设,推行进出口货物电子监管、直通放行、绿色通道等便利化措施。优化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加强检验监管体系建设,丰富检验监管模式和手段,完善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监督管理制度。
在加强外贸人才培养上,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外贸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配置、企业自主用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加强开放型外贸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多元化投入。鼓励外贸企业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技能。加强官、产、学、研合作,发挥社会智库在外贸发展重大问题及决策上的参与和咨询作用。(本报记者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