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成为福建泉州产业升级转型主力军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日,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工众网联合发布的调研成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中,福建省泉州市农民工幸福感位列首位。 对此,泉州市经贸委主任黄国富表示,泉州是一个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有200多万外来工,农民工占七八成,过去30多年,他们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他们中又有不少人通过学习与奋斗,成功“蝶变”为拥有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并成为产业升级转型主力军。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的留人政策,也让农民工在泉州生活有保证、权益有保障、事业有发展,幸福感倍增。
产业工人本地化
早在2009年,泉州市委就提出了 “产业工人本地化”的要求,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泉州市政府把农民工工作作为优化泉州发展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 《泉州市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暂行规定》、 《关于建立企业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 2011年3月,泉州市政府作出企业用工服务的 “17项确保”公开承诺,内容涉及农民工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权益维护、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今年,开始试行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范畴,并酝酿在全市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等措施,这些都使泉州百万农民工倍感幸福、欢欣鼓舞。
打造用工软环境
泉州市各级工会在为做好 “农民工幸福感”这篇文章和用工软环境等方面,尽心尽责、发挥作用。 泉州市总工会开设了 “12580”求职专线,被农民工称为 “永不落幕的求职市场”。2011年有1.9万人通过这个平台在泉州找到合适工作。“企业招工,工会帮忙”,增加了农民工对泉州的认同感,使得农民工在泉州就业有保证。 农民工在泉州精神有寄托。针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各级工会采取办夜校课堂等形式,组织农民工学习维权、文明礼仪、职业道德等知识,使农民工更加自然、更加自信地融入泉州城市生活。2011年市总工会投入100多万元培育职工书屋247家、女职工书柜示范点30个,开展 “心理健康进企业”活动,2011年全市举办心理咨询讲座近200场、3万多名职工参加。 目前,泉州市已建立3.12万家基层工会,会员达220.4万人,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分别达96%和95.7%,为农民工撑起一把工会组织的 “权益保护伞”。 2011年全市开展平等协商签订工资集体协议9262份,覆盖企业30053家,签订率达96.8%,覆盖职工170多万人,使得农民工在泉州权益有保障。
组合型福利留住员工
在善待农民工方面,泉州不少企业已探索多年。 由于新生代的外来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新的需求,三六一度 (中国)有限公司在近年花费巨资投入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档次不低,模仿大都市里商业化的休闲娱乐场所而建,实现网吧、健身房、台球室进驻企业,甚至烧烤中心、游泳池等都在规划建设当中。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高档的设施所服务的对象不是企业高管,而是普通员工。 在机械行业,福建三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每年的返工率都达到了95%,员工团队非常稳定。该公司董事长傅俊元告诉记者,机械行业一线的蓝领员工和高级技工都比较缺,为留住人才,三联除了高薪聘用以外,还着力改善用工软环境。公司免费为员工提供宿舍,并配备电视、热水器、空调、洗衣机、无线网络等方便员工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时提供篮球场、台球桌、乒乓球桌供员工放松娱乐。此外,服务满一年的员工可享受公司提供的 “五险一金”,这一做法在同行内还比较少。傅俊元说,公司虽然多支出一些,但留下了稳定的员工,他们也带来了更多的效益。 在泉州工作和生活多年后,许多农民工已经把泉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成为 “新泉州人”,并决心留在泉州开创自己的事业。(本报记者 张跃良 通讯员 张少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