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池企业专利之争尚待裁定
稿件来源:本报讯
4月9日,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开庭审理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巴黎CNRS公司、蒙特利尔联合公司等三家宣称拥有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专利的企业,起诉中国专利复审委员会关于其磷酸铁锂电池专利技术无效的裁定无效,同时将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列为第三人。 当日,当庭没有宣判结果,但是作为中方代理人,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合伙人刘芳向记者透露,外方在申请中国专利的时候存在申请范围过大,修改后与专利说明书所载内容不一致等问题。 5月8日,中国专利复审委员会相关人员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他们正在静等中级法院的裁定,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
外资巨头咬紧专利权
回顾案件:2003年3月,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等专利权利人的磷酸铁锂专利以申请号为PCT/CA2001/001349的国际申请为基础进入中国,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发明专利申请,专利名称为 “控制尺寸的涂敷碳的氧化还原材料合成方法”,并于2008年 9月获得授权 (授权公告号CN100421289C)。据悉,加拿大公司所获得专利共125项权利要求,覆盖了包括磷酸铁锂等多种正极材料及其主要制造技术。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人士表示,加拿大公司的专利申请几乎涵盖了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生产技术的全部环节。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国内大部分电池生产企业都属于侵权了。 2010年8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向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加方专利无效请求,以 “专利不具有新颖性”、“专利技术缺乏创造性”、 “专利文件修改超范围”、 “专利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支持”等7方面理由,向中国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请求裁定加拿大公司专利无效的申请。2011年5月28日,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对加拿大魁北克水电等公司的发明专利做出无效决定,对修改后的111项权利要求宣告全部无效。 随后,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等专利拥有方不服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的无效决定,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据称,前期参与其中的企业有十几家,但在官司胜败难定的艰难阶段,少数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离队而去,其中不乏行业特大企业、中央直属企业等,还有部分企业开始持观望态度。 “如果放任他们,中国的电池工业发展空间将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没法发展。”河南环宇集团董事长李中东如是说。就在官司进行的同时,中国已经有包括天津力神等电池生产企业已经接到了加方发来的律师函,敦促他们尽快支付专利费。 “他们的做法就是漫天撒网,跑马圈地。”李中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如果企业要缴纳这么高的专利入门费或者专利使用费,将有近一半企业付不起专利费。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人士说,外方开口要价很高:一次性缴纳1000万美元专利入门费或者是每吨磷酸铁锂缴纳2500美元。这场专利官司对于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至关重要。2015年中国磷酸铁锂电池产业规模有望达万亿元,如果采取向外方购买专利的做法,不仅每年损失几千万美元的专利费,更会掐住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脖子。
正面应对促进健康发展
磷酸铁锂电池的专利之争早在多年前便开始了激烈的争夺。 1997年,被学术界称为 “磷酸铁锂之父”的美国德州大学教授约翰·古迪纳夫就关于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相关发明申请专利。1999年,约翰·古迪纳夫的专利申请获批准。由于约翰·古迪纳夫的专利发明为职务行为,该专利的所有权归属于美国德州大学。 日本电信公司 (NTT)却提出,1996年,他们在此前已经报道了橄榄石结构的锂离子正极材料,专利权应当属于他们。 为了争夺此项专利归属,2001年,美国德州大学和其商业授权的魁北克水电公司控告NTT以非法方式窃取技术机密。最终,此案以庭外和解结案。美国德州大学承认 “NTT并未窃取其技术机密”,但是NTT却被迫将所拥有的磷酸铁锂电池材料专利授权给德州大学。此外,NTT还支付3000万美元的和解金。 在对日本企业的专利战中大获全胜后,魁北克水电等公司又将目标锁定了中国台湾。台湾岛内有大大小小的电池厂家上千家,很多企业并未获得专利授权。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专利纠纷,一些台湾企业选择了 “花钱消灾”的方式处理此事。台湾威力能源等公司都通过购买方式获得了磷酸铁锂电池专利技术的授权。 现在,该项专利的壁垒开始在中国发威。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专利大都集中在外围领域。外国公司专利犹如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在中国企业的头上,对磷酸铁锂电池产业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而也有人对此持乐观态度。台塑长园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胜光表示,虽然此前全球有不少企业支付了高昂的专利费,但这样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2008年12月,欧盟专利局作出裁决,撤销了授予美国德州大学对磷酸铁锂材料的欧洲专利拥有权。 陈胜光认为,虽然专利壁垒一直在阻挠各国磷酸铁锂电池的使用,但并没有因此而阻止各国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反倒是越阻挠发展越快速。面对”专利之争”,我国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应对,认真规划锂铁产业的发展与应用,促使产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郭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