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俊:汽车出口应尽快形成健康发展的内生机制
稿件来源:本报讯
在不久前举行的 “2012中国商用车发展交流研讨会”上,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出口处处长张文俊表示,尽管我国整车出口额只占整体外贸额的2.6%,但从长远看,综合分析中国所有出口大类产品,机电产品最具增长潜力,而其中汽车又是最具增长潜力和最具发展空间的商品。因此,汽车必然会成为我国支柱性的出口商品,也将是调整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在谈到中国汽车商品目前的出口现状时,张文俊指出存在下述现象: 第一是汽车企业的出口战略和理念总体上还比较滞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没有明确而系统的出口规划,前期市场调研比较少,产品也很少会有适应性的改进。因此,在中国跑得还不错的汽车,到了高原、丘陵和高寒地区,往往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二是出口秩序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近几年我国汽车出口企业数量也从1400多家减少到大概100余家,出口效应、出口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汽车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由于产品差异性小,大部分企业主要通过价格战手段进行竞争;而且有时由于价格战打得过于激烈,导致企业的研发、售后、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削弱。 第三是产品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调研发现,总体上海外客户承认近些年中国汽车质量有所改善,但认为中国汽车产品对于当地市场的适应性改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在非洲的热带地区,中国产品往往不适应,汽车的散热性、动力性经常会由于当地高温气候出现一些问题。另外,中国汽车的风扇、操控杆、门把手、引擎盖钩等小物件容易发生断裂,质量不稳定情况还较多。 第四是营销体系还不完善。经过调查发现,大概只有非常少量的一些重点企业在出口国一些主要大城市有销售中心,或者是服务网点;95%以上的企业或者网点是通过当地代理商的网络进行销售的。中国企业一般就是提供一些零部件,或者有一些企业可能会派一些人员,并且不定期提供一些售后支持。如果说营销体系比较强的话,这种情况还可以应付,但是目前的现实是大量的技术人员水平比较差,经销商很难为当地的消费者提供到位的服务,品牌形象也更加难以塑造。 第五是售后服务问题。许多企业只重视出口,却往往忽略配件的供应,在许多国家市场配件供应紧张、维修周期过长的局面经常会发生,一些品牌车辆的维修往往要等待几个月的时间。 张文俊指出,通过这些现象和问题,反映出当前我国的汽车出口总体上还是采用非常粗放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低成本大规模快速扩张和以价格为主的竞争手段,形成比较快的出口,但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一样,出口基础并不牢固。 张文俊认为,从长期来看,这种出口模式难以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根本性的改变, “十二五”期间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要尽快形成一种健康发展的内生机制。(本报记者 赵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