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顶层设计 以战略视角完善工业发展制度
稿件来源:本报讯
本报评论员
日前,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集体学习。反映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突显了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战略决心。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根本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核心是完善体制机制。从政府而言,需要不断加强发展制度环境建设,增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努力形成和维护有效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前提。只有不断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终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健全工业经济良性发展机制的有利氛围。 政策环境要有利于扩大消费 现阶段,由于体制机制、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状况。这既是我国的国情特点和优势,也是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在宏观经济层面的集中表现。当前,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着眼点。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但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消费增长却明显滞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消费率从62.3%下降到47.4%,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67%的平均水平。我国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才能协调经济结构的基本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大消费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其中政府政策的调整可以产生重要作用。如改变过度追求产值、追求流转税增长的扭曲激励机制,调整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征收方式,将现行的更有利于生产地而不利于销售地的制度,改为产品销售地可获得更多税收的征收制度,是引导地方政府打破地区封锁,建设统一大市场,为扩大消费创造更好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 为了逐步改变居民消费率过低的状况,政府部门还应实施更多能够提高消费能力的政策。如扩大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所占比重;规范企业分红制度,促进利润更多地转化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使居民在具有未来安全感的前提下增加即期消费;创造条件取消一些领域中制约消费的政策限制,拓展消费空间。 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而创新则是维持消费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当前,鼓励创新的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要不断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更进一步说,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政策不应该是只有少数企业享受的特殊政策,而应是大多数企业可以广泛享受的普惠性政策,不应含有对不同类企业的歧视性因素。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完善真正有利于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与创造力。 加强统筹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如何保持工业持续平稳加快发展,是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项复杂挑战。工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工业管理体系来进行系统化的有效管理。工业管理体制是否高效合理,直接影响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在不同工业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今后应继续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系统整合有关管理职能,完善职责手段,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为此,要大力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如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在小微企业融资、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持续抓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等。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改革和优化税收制度尤为重要。 要进一步完善委托工作机制和购买服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支撑作用。通过加强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需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引入竞争,增强整体经济活力。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重要领域集中。 要不断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铁路、金融、电力、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电信和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相关行业的门槛,加强对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为扩大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深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形成能够更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将价格体系的优化与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改革开放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十六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宏观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工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和难点,全面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在全球率先实现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性障碍,迫切要求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政府对生产要素配置及价格干预较多,要素价格扭曲比较严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产业开放程度还需提高,民间资本还很难进入金融、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三是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快贯彻落实,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和税费偏重等问题。四是在现行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下,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仍然偏重增长速度,在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不够,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杨明 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