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稿件来源:本报讯
在近期举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政府掌握资源并主导企业创新模式的效率高低问题再次成为争议的热点之一: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最近这一年多政府加强了自己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政府要去指定一个产业发展方向、指定一个技术路线,失败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惟一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千家万户的企业,让千百万人去探索,其中总有一部分人成功,它的成功就能够带动整个产业、整个国家走向一个成功的道路。 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名言: “我们渴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怀。”笔者以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中,亚当·斯密的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市场经济的创新主体和动力源泉之间选配如何才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最佳平衡规则。 “垃圾专利”满天飞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创新模式的弊端体现。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造成的中国实体经济 “空心化”趋势,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成为突破该瓶颈的决定性一役,但技术创新决不是简单地看专利数量和论文数量这些传统的 “中国式评价标准”,有些总被引以为豪的中国专利其实早被外界誉为 “垃圾堆”,因为我国有的专利属于耗费国家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垃圾专利”,这导致我国目前知识产权的对外依赖度始终保持在60%以上,经济转型升级的 “动力基础”严重不足。 创新成本过高其实也是一种 “腐败”,与德国和美国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存在的差距是,中国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平台的产学研模式,存在形式主义严重、短期功利性过强、缺乏考核监督体系、弄虚作假和浪费严重、失败率过高等诸多弊病,在经济实践中产学研所造就的市场竞争优胜者的案例极少。例如在轰动海内外的 “汉芯事件”丑闻中,相关科研带头人从美国买几个芯片再找农民工拿砂纸打磨刻上字的 “把戏”,居然就多次顺利骗取了各类国家无偿拨款超亿元,这与车库里走出来的乔布斯式 “苹果成功”相比,何尝不是中国技术创新困局与美式技术创新路径的本质区别的体现呢? “实体经济”和 “技术创新”,是当前国际经济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教训中总结出的两大 “经济发展稳定利器”,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则是当前中国经济避免产业空心化和低端化的惟一药方。在 “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只有当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市场经济之树才会常青!(蒋悦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