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发展计划部获悉,至4月底,该公司今年上报中石化总部的30多个专项治理项目,已有26个获批复,批复投资1.2亿元,包括安全隐患治理、环保治理、节能节水和社区治理等项目。其中,3个节水减排、6个节能及锅炉达标提效改造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水209万吨,节标煤2.91万吨,年直接经济效益2607万元。图为巴陵环己酮空分生产装置一角。 (彭展 摄)
“十一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增长率支撑了行业较高的增速,这得益于行业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显著成效。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全行业综合能源消耗4.14亿吨标煤,能耗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7个百分点,比工业平均水平低26.4个百分点。
尽管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取得较大进展,但完成 “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方面,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目前仍以生产基础原材料产品为主,精细化工产业比重不大,能源消耗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特点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另一方面,近几年石油和化工产业年均增长率均在20%以上。这相当于几年就再造一个同等规模的石化产业。这样一个产业结构,这样一个发展速度,要实现能耗下降20%、排放减少10%的目标,是十分艰难的。
四大指标考量工业节能减排
根据国际能源署资料,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左右、分别是日本、德国的4倍和5倍。同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另有数字统计,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能耗约占工业能耗的17.4%,位居所有工业部门的第二位,其中,化工行业约占工业能耗的9%。
201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规划》确定了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上,考量我国工业节能减排。
石化行业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已于近期确定,其中COD、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12%、8%和10%;废水实现全部处理并达标排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处置率达到100%。
该 《规划》明确指出,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 “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2012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据透露,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有三项指标比之前初步确定的要求更高。
这四大指标犹如四把 “尺子”,可以肯定,对石油和化学工业,今后,国家将考量得更细、更勤。今后五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依然面临能耗高、污染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专家指出,对行业发展来说,这四大约束性指标不能作为最低要求,还有很大的节能空间可挖。
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挑战
化工行业消耗能源约占全国耗能总量的15%,在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在工业中也位居前列,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能耗和物耗的强制降低,意味着企业要采用新的工艺和投入新的设备,势必增加高耗能行业企业的投入,而排放物的减少,意味着企业要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这些无疑会加大这些行业的成本,对企业是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能过剩。近几年来,我国氮肥、纯碱、烧碱、电石、黄磷等传统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产能过剩、装置开工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以我国 “十一五”期间跃升全球产量第一的甲醇、烧碱、聚氯乙烯为例,2010年这3种产品的开工率分别不足45%、72%和54%。由于 “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大多数产品产能大幅增长,产品供给已经由“整体数量短缺”变为 “结构性过剩”,因此,调结构、淘汰落后的任务十分严峻。
二是企业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薄弱。化工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统计办法很不健全,有的是十多年前制订的,已明显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有的根本没有标准,需要立即研究制订。与此同时,化工企业节能减排能源计量和管理队伍薄弱,许多企业没有专职的能源和环保管理机构和人员。
三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力度不够。化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技术支撑不足。这些年化工企业在扩大规模上投入较多,而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上投资力度不够。即使有一些企业开发了好的节能减排技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的也不愿意在行业内共享。
四是员工节能减排意识不强,技能不高。化工企业职工还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习惯,如物料使用大手大脚、宁多不少,不按标准恰到好处地使用,没有养成从点滴做起、自觉节约的习惯。化工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生产装置都已采用DCS控制,人为因素对装置运行的影响相对较小,造成员工对自动化控制系统依赖性增强,如果对设备性能、产品特点、工艺标准、生产流程不能完全掌握,不懂、不会操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和隐患,不但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还会带来更大的资源和能源浪费,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指出, “十一五”时期,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了全行业的节能环保意识,遏制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上升的势头,成为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了高速增长。201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8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石化行业的行业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也一直位居工业行业前列。目前,石化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3%左右,占工业能耗总量的18%左右。2010年,全行业排放二氧化碳8.63亿吨,位居工业部门第三位。
2010年,吨原油加工综合能耗为99.3千克标煤,比2005年下降27.6%;吨乙烯综合能耗为880.7千克标煤,下降11.6%;吨合成氨综合能耗1356.4千克标煤,下降14.3%;电石、30%离子膜烧碱和纯碱的综合能耗也分别下降了14.8%、26.3%和29.1%。石化行业主要耗能产品的综合能耗已经接近或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十一五”时期,全行业节能减排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重要进展。中石化五年累计淘汰落后炼油能力1700万吨;云天化集团关停了8套黄磷装置,淘汰产能2.2万吨;全行业累计淘汰电石落后产能305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淘汰任务。
石油化工各子行业根据自身情况持续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譬如,烧碱、纯碱、化肥、电石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应通过开发和研制一批节能新设备,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染料、农药、中间体、有机原料等高物耗、高污染行业应通过开发一批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虽然节能减排难度大,但化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使得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云天化是生产化肥的巨头企业,对于处理废物有独到见解,因此云天化集团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在云天化推出的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中,集团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实施的玻璃纤维池窑纯氧燃烧技改项目最为引人注目。
专家呼吁科技节能
不久前发布的 《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南》,对节能减排设定了约束性指标: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 “十一五”末下降15%。COD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减少10%,氨氮排放量总量减少1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废水达标排放。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针对这个目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李勇武会长指出,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发展节能环保这一战略新兴产业有很大的空间。”在 《指南》发布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认为,在节能减排上,国家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项目, “拿民力”的同时,更要 “拿潜力”。 “以化肥企业为例,假如以煤为原料的大型氮肥制造企业,其平均能耗能达到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一年就可 ‘拿回’效益50亿元。”
挖潜空间巨大,降耗亟待深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蔡荣华处长说,目前国家工业能耗降低25%,全国能耗水平才能整体降低20%。而尽管石油和化学工业对降低能耗的要求较高,但实际上,能耗只降低了十几个百分点,余地很大。
中国工程院专家认为,中国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道路,能源发展模式必须进行重大创新。针对“十二五”能源规划及地方煤化工发展,国家能源局巡视员陈世海指出,目前国内煤化工项目对节能减排认识还不足。他认为,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加强认识之外,还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
李勇武指出, “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要大力发展能源节约可替代技术、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和绿色化工技术等,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废弃污染物的集中处理;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化工园区,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建立主要耗能设备和用能产品 “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强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节能环保成为行业增长点
当国内把节能降耗、维护环境当作企业包袱的时候,国外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完整的节能环保产业,并且将该领域的技术成果输出到中国。比如,烟气脱硫脱硝、工业高盐废水零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大型焚烧炉及烟气控制等技术装置,由于国内在这些单元技术设备上的欠缺,不得不依赖进口。
“‘十二五’时期,要以企业为主体,以重大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方式转变。”李勇武提出,今后五年,“要大力开发和推广煤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设备、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装备、油田钻井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与成套装备、废油再生基础油成套装备、二氧化碳生物转让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等节能环保设备。”要依靠自主创新,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制约。
“科技节能环保”的号角再次吹响。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产业,以及新兴战略产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其规模比 “十一五”(1.4万亿元)增长一倍多,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任重道远。(顾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