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 依靠科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稿件来源:本报讯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推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发展,根据工业转型升级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才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投入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加大研发投入,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创新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于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有待完善。 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0.93%,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此外,国家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国完善创新政策及其落实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企业是市场主体,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至关重要。应支持企业直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
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以及提升企业创新、新产品开发能力,切实增加经济效益。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从本质上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期,这是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重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比较低。现阶段,我国应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只有推动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必须加快各产业特别是重点行业的升级改造,建立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经验反复证明,持之以恒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充分有效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并奠定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对我国而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协同,进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攻克关键和共性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工业基础能力主要是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力支撑,工业就难以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目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供给体系不完善,难以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加大投入,加强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整合现有科研院所的基础上,形成工业共性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体系,承担面向工业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等任务。同时,改革行业研究院所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产业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是工业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采取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制定实施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演进趋势和路径,合理配置和集成科技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工业强国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事情,也关乎整个国家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产业大军素质十分关键。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提高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一个国家工业的强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生产能力,而且取决于以文化、教育等支撑的软实力。 为推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我国还应在重点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尽快培养一大批在各个行业中,特别是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项目支持、进修深造、科研创新等方式,在若干重点领域培养更多高层次的行业领军人才。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将更多的是生产过程的工艺升级及产品升级,技术工人的作用不可替代。应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职业资质认证工作;建设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基地,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加快培养和造就产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队伍。(杨明 执笔)(本报评论员)
|